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4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许有云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7,30(6):1305-1308,1304
运用投射性情境故事和Rutter量表(教师问卷)研究了204名幼儿对损人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错误信念水平、行为问题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男性幼儿的违纪行为显著高于女性,神经症行为得分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2)随年龄增长,对成功损人者之情绪判断为积极的人数会减少、而判断为消极的人数会增加,对失败损人者之情绪判断为消极的居多、而对成功损人者情绪判断为积极的为主。(3)幼儿已经基本能完成道德情境中的错误信念任务,当接受别人的"错误"表扬时会产生积极情绪。(4)未完成错误信念任务儿童的神经症得分显著高于完成者,对成功损人者之情绪判断为积极的儿童的神经症得分显著高于判断为消极者。  相似文献   
32.
2岁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顾海根  岑国桢 《心理科学》1997,20(6):519-524
采用陌生情境法等实验方法对52名2岁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研究,同时对其父母用问卷了解儿童问题行为和各种家庭因素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岁儿童:(1)安全型依恋比例较高,A型依恋无回避行为;(2)抗挫折和抗诱惑行为较差;(3)安全型依恋问题行为较少,非安全型依恋问题行为较多;(4)各行为间有显著相关;(5)儿童社会性行为与家庭背景、夫妻关系无显著相关,与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及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3.
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明辨是非,是我们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皮亚杰(J.Piaget,1932)很早就证明儿童的道德判断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是,皮亚杰没有明确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4.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2,25(1):14-17
为探究我国儿童的内在公正判断/内在公正观,本研究以内在公正性问题为内容,即以“德性良好者的行为终将得到‘幸运’的回报、德性不良者的行为终将受到‘倒霉’的报应”为线索,编撰了8个道德情境故事作为材料,对318名10-16岁中小学生组成的样本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具有内在公正观、能作出内在公正判断,其形成约在14-16岁,宽恕心理和概率经验则可能是对其影响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35.
刘军豪  岑国桢 《心理学报》2000,32(2):190-196
面对一个人的犯过行为与其遭到的继发灾祸,Piaget指出儿童具有作出“上苍公正”判断的特点,且是其道德发展的表现。Karniol的研究则发现不同的结果,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研究以我国106名6-10岁儿童为被试,所用的研究材料与Piaget和Karniol相比,在情境故事的结构、内容和因素控制上作了较周密的考虑。研究发现,我国6-10岁儿童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四种判断反应类型,这些判断反应不仅具有道德的性质,还与儿童的因果关系推理能力的发展有关。而且,我国儿童从前因果性解释到因果性解释发展的转折年龄约在8岁左右。此外,本研究对影响儿童判断反应的因素,如情境故事的结构和内容,以及可能隐含的内在公正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6.
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岑延远  郑雪 《心理科学》2004,27(5):1184-1186
随着认识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从认知的角度对自尊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主要揭示不同自尊水平对认知加工偏向的影响,找出低自尊水平的认知加工特点并期望通过选择性训练来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关于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心境一致性效应和特质一致性效应。虽然这一取向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但是还没有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37.
《抱朴子》的“生”“命”其实是平实的,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我们现代人赋予的神秘,如在《抱朴子》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题,“命”就不是指的命运之义,也不是后世“性”与“命”对举的“命”。仙,也不是指存在于另一个世界的“仙界”,是指人通过以包括服食金丹为主要手段的各  相似文献   
38.
抗SARS中若干价值观的一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情境性故事投射法.以抗SARS为背景编撰关于公正、关爱、公众、敬业、宽容诸价值观念为主题的五个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以427名大学生和职业青年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在与抗SARS有关的上述五个价值观念上的反应倾向及其积极性反应倾向在个体、社会、原则三水平理由上的特点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39.
我国近二十年应对研究之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及有关的应激问题.因其与心理适应及健康关系密切,已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界对该问题关注后开展的大量研究及丰硕成果进行了计量考察和分析回顾,进而就研究取向、研究方法、评价标准诸重要问题做了探讨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0.
信任被破坏后如何修复是当前信任研究中未解的问题之一。有效的信任修复应关注整个关系, 包括信任、消极情感和消极行为三方面的内容; 修复结果可能出现矛盾状态, 且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被彻底修复。现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理论过程主要有归因、社会平衡和结构, 其研究视角经历了从单方向交互作用的转换, 当前研究更关注修复策略与修复效果之间的调节变量。今后研究应重视归因、人际和结构过程的整合, 尝试结合现场跟踪研究和个案研究以提高结果的外部效度, 以及考虑时间、社会情景和情绪对信任修复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