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曹泳鑫 《现代哲学》2006,4(1):16-23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有自身的先进文化启动与文化自觉,新中国实现过文化的大众化动员,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促进了社会生活模式和精神文化的巨大变迁,然而文化变革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先进文化和新道德、新风尚的全面形成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既取决于新的先进的领航文化的自觉程度,又取决于新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动员能力。新旧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必然需要相应的社会宏观调控,制定出有效的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42.
论道德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刚 《哲学动态》2006,12(7):58-61
道德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罗尔斯就把道德能力作为考察和建构现代社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支点,以此为基础寻求自由和平等的结合方式,安排社会的基本结构。在这里,道德能力不只是一个道德心理学的概念,更是一个道德哲学的概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的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一、合理的价值观:道德能力的实质罗尔斯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公平的合作体系,对参与合作的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他认为,合作者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道德能力,一是正义感,即一种能够了解、应用并依正义原则行事的能力;二是善观念,即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43.
曹继东 《哲学动态》2006,(12):31-36
D.伊德(D.Ihde)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以研究技术现象学而著名。2004年至2006年伊德教授应邀两次赴中国讲学。本文作者借此对他进行了专访,现将其发表,希望它有助于国内技术哲学的研究。问:伊德教授,欢迎您到中国来。在您看来,作为一位技术哲学家,应该做些什么呢?答:技术哲学家应该做许多事情,我认为,他们应该意识到那些科学哲学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东西,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哲学家应该思考人类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评估人类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内涵。20世纪早期的技术哲学家大多担心强有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  相似文献   
44.
曹彦 《宗教学研究》2006,29(4):182-184
关于俱有因的定义,现今的大多数辞典都是采用《俱舍论》第六卷中的“互为果义”的定义。但实际上这一定义是世亲用来指出有部在理论上存在矛盾的定义,并且受到了众贤的强烈批判。众贤在《显宗论》第九卷中则以“同一果义”来定义俱有因。其中的差异是因为在最早出现六因理论的著作《阿毘达磨发智论》中只是列举事例而没有给六因下定义,而六因理论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六因的定义上,存在着争论。比如,在《大毘婆沙论》中没有讨论到:“法”是“随相”的俱有因,而“随相”却不能成为“法”的俱有因的这种非对等的情况。因此《大毘婆沙论》中将俱有因理解成心和心所的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对等的情况。因此对俱有因的定义就偏向于“互为果”。而后来由于生灭四相理论的引入,所以触及到法与随相非互为俱有因的情况。但当时俱有因的定义还是延用原有的“互为果”的说法。因此遭到了《俱舍论》的强烈的攻击。最终,众贤将俱有因定义为“同得一果”。即同得一(士用)果的其它法是该果的俱有因。从而含摄了互为因果和非互为因果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45.
杨闰荣  韩玉昌  曹洪霞 《心理科学》2006,29(6):1444-1447
使用ERP技术考察了言语产生过程中语音和语义的激活情况。图片上有3种条件的干扰词,分别与目标图片名称形成3种关系:语义相关,语音相同,语义、语音、字形都不相关。结果显示,当被试执行延迟命名任务(实验1)时,与目标图片名称语义相关和控制条件的波形比语音相关的波形更趋于负向。说明在图片命名过程中语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要求被试对上述图片进行延迟语义判断任务(实验2)时,与目标图片名称语义相关、语音相关及控制条件的波形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在语义提取过程中没有语音的促进作用。综合实验1和实验2,本研究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独立两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46.
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有三个层面的伦理问题.首先,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是<物权法>的基本伦理问题,只有满足了自主和公正的道德原则的私有财产才是正当的,这是<物权法>的伦理基础.其次,物权平等是<物权法>的核心伦理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平等理想,<物权法>难以承受其重,它需要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整合和合理运作.最后,报酬请求权与拾金不昧的美德是否冲突,是<物权法>中的一般性伦理问题,两者并不冲突,<物权法>应该规定报酬请求权.  相似文献   
47.
选取两种规则难度的人工语法字母串.采用强分离的实验程序,探索了材料规则难度对内隐学习、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 (1)规则难度较大的限定状态人工语法学习中,内隐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外显学习;而在难度较小的双条件语法学习中,外显学习显著好于内隐学习. (2)在两种规则难度的材料学习中,内隐与外显的协同学习成绩均好于单独的内隐或者外显学习,具有优势效应. (3)内隐学习获得的规则知识具有可迁移性.  相似文献   
48.
根据目前国内采用的标准,选取学优生和学困生各120人。运用内隐学习中的双条件人工语法材料和强分离的实验范式,考察和比较了两种学生的内隐学习、内隐与外显协同学习的成绩。结果显示:(1)学优生在外显学习、协同学习(先内隐后外显以及内隐与外显交替)方式下的成绩显著好于学困生,而在内隐学习方式下,二者成绩差异不显著。(2)学优生的外显学习及协同学习成绩显著好于内隐学习成绩,而学困生在四种学习方式下成绩差异不显著。表明在人工语法学习中学优生的有意识学习及其与无意识的协同学习效果较好,而学困生的有意识学习及协同学习较差。  相似文献   
49.
朝鲜文人笔下的北京白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朝鲜经常派使团到中国北京,使团中的官员或随行人员多是著名文人,他们在来京完成政治使命的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他们或与中国文人、学者切磋学问、唱和诗文,或采买图书、字画,或观光游览,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整理,或供政府参考,或供文人品赏.笔者查阅<韩国文集丛刊>及<燕行录>时发现,从清代中期以后,朝鲜文人在逗留北京期间,重点游览了紫禁城、雍和宫、东岳庙、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琉璃厂等这些重要的人文景观,并且均留有诗文.有没到过中国或没参观过这些景观的朝鲜文人也根据中国史料或本国人的诗文对这些景观有所记述.对于白云观这一全真道教圣地,在朝鲜文人的文集中也有少量的记述,这些记述对于研究清代中、后期白云观的结构、布局、陈设、功能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反映注意指向与集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大量事件相关电位的ERP研究考察了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神经活动机制。内源性注意诱发了早期N1成分和晚期P300成分,是否诱发P1成分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外源性注意加强了N1成分、P1成分以及P300成分。研究还表明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是两种独立的注意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脑内的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