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网络成瘾问题的形成往往涉及到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因此单纯的药物治疗、心理辅导、说教等方式都很难取得根本的实效。尝试以心理学为主,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选取一个典型的青少年个案进行介入和研究,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的矫治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3.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伦理社会处境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绝对数量也大大增加,成为高校必须正视、重视和关注的特殊群体。从共性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两大伦理困境:挫折感强和社会认同感弱进行了深层解析;从类特性的角度对其他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4.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giveness, family cohesion, and alcohol. In Study 1 (N= 190), participants reported lower levels of trust and forgiveness for family members who misuse alcohol. In Study 2 (N= 141), the authors present a model demonstrating family cohesion and trait forgiveness related to state forgiveness of an alcohol‐misusing family member. State forgiveness was related to trust in that family member and, subsequently, higher levels of perceived misuser drinking refusal efficacy.  相似文献   
55.
基因治疗在给患者带来生命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潜在的风险、技术的滥用、责任的漠视、公平的忽略、生命的亵渎等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有必要从构建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健全基因治疗的法律规范、建立基因干预的准入与审批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等方面对基因治疗进行规范,使基因治疗这一新兴技术向着为人类造福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6.
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逐渐为广大重症医学医护人员所重视,开展亦日渐普及.首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学习产生认识;并借鉴历史经验,少走弯路提高起点;再到实践中验证认识,逐渐发现问题不断改善进步.这一历程印证了在哲学认识论领域常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规律,临床镇痛镇静治疗的现实与重症医学治病救命的理想逐渐趋近.  相似文献   
57.
青少年时期是抑郁的高发时期,也是抑郁预防的重要时间窗口。为探讨强迫思考倾向和抑郁状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501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高中生强迫思考倾向完全通过压力知觉正向预测抑郁状态;(2)不反应在强迫思考倾向与压力知觉之间起调节作用,当不反应水平较高时,强迫思考倾向通过压力知觉预测抑郁状态的作用较弱。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强迫思考倾向对高中生抑郁状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积极预防高中生抑郁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8.
Emoji是一种从最初模仿挪用日式动漫符号, 到后来日益扩展其使用范围的图像符号体系。自从1999年Shegetaka Kurita创造Emoji以来, Emoji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数字交流中代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的主要形式, 并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Emoji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动和幽默等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具有表达情感、加强表达、改变语气、维持或增进人际关系等功能。同时, 其使用会受到性别、文化、语境和平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随着Emoji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 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网络交流之外的心理测量、商业营销、法律判决以及情感分析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进一步探索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加大对Emoji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情况的进一步研究; (3)更加深入探索Emoji的神经生理机制; (4)从认知加工角度来探讨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59.
压力促使个体风险寻求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 但对于该现象背后的根本机制缺乏深入探讨和整合。模型指出, 压力诱发认知资源损耗和心理需要失衡, 导致个体执行控制功能减弱, 奖赏寻求增加, 这两者引起对风险选项价值的高估、风险感知的降低和启发式决策策略的使用, 最终导致风险寻求。期望效用论、预期理论、双系统理论和风险敏感理论的视角能各有侧重地解析模型中的路径。最后, 基于模型梳理了边界条件, 并提出未来可关注压力下执行功能、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以及慢性压力的影响和调控。  相似文献   
60.
采用时间估计法考察动作自主性水平、动作结果性质(利己、利他、中性)以及结果是否可预测对施动感的影响。结果发现, 高自主性的自由选择条件比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增强了个体的施动感, 且不受动作结果性质与结果是否可预测的影响; 在低自主性的服从条件下, 当结果可预测时利己结果比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更强, 而在结果不可预测时利己和利他结果的施动感没有区别, 但均弱于中性结果。这揭示出动作的主观意愿在施动感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自主性较低的服从条件下, 对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结果能否被预测, 对个体的施动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具有利己或利他道德属性的动作对施动感会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 且这种调节作用在低自主条件下较为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