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郑希付 《心理科学》2007,30(1):165-168
取小学生55名,其中25名为学困生,30名为学优生,使用数码写字板测试二者在横线自然手书状态下的速度、加速度、压力、波动和断续5个指标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学困生横线手书的速度超过学优生,特别是中间速度,差异显著。学困生的加速度增长比较快,在短期内维持在高速状态,然后快速下降,学优生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在高速状态,最后加速度的递减明显比学困生慢,差异显著。学困生的加速度曲线形态趋势类似于一个倒U形,而学优生的曲线形态类似于梯形。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压力变化呈现开始递增、然后保持在较高的压力状态的态势,但是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二者的波动都出现于书写的开始阶段,但是波动次数没有显著差异。在书写过程,二者都没有出现断续。  相似文献   
542.
组织中的申述指发生在组织环境中的解释。在理论上,研究者采用印象管理和归因、互动公正以及公平理论三种视角探讨申述对缓和组织困境的作用。在方法上,研究者除了使用关键事件调查和实验室实验法之外,发展了“置于情境的实验”方法。在研究成果上,发现申述除了具有积极作用之外,有时也具有反作用和副作用。文章还讨论了申述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3.
苏薇  郑钢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908-915
家庭照料通过不同途径和不同因素影响照料者心理健康,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早期研究多关注家庭照料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相关个体水平变量所起的作用,当前研究中逐渐增加了对照料积极方面的关注,同时更加强调背景变量和个体间关系变量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家庭照料研究中两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压力过程模型和双因素模型;总结了不同水平上的各种变量分别对照料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途径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家庭照料者研究发展呈现出的两个趋势:理论模型更为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关注点由个体水平变量转向反映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变量;并对我国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4.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7,30(1):108-112,107
本研究考察了135名处境不利学生及普通学生的内隐、外显自我概念。结果表明:(1)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的外显自我概念水平总体上低于普通学生,该现象在初中阶段更为显著;(2)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比普通学生和贫困学生更显著的自我概念内隐效应;(3)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比普通学生更显著的内隐、外显的自我概念的分离;(4)处境不利学生主观感受的某些社会支持维度对其外显、内隐自我概念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545.
郑和钧  郑卫东 《心理科学》2007,30(5):1147-1150
该文论述了自我心理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据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自我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成倍增长,研究内容涉及20多个方面,形成了一批研究中心,出版了数部自我研究专著。论述了自我教育将成为自我研究的中心课题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46.
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希付  许锦民  肖星 《心理学报》2006,38(3):392-398
使用元担忧问卷,对1152名中学生的元担忧及其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中学生的元担忧项目共有5个类型的:社会评价、考试过程、家庭冲突、前途命运和父母状况。对考试焦虑贡献显著的元担忧项目有18个,涉及到所有5个方面,家庭和考试过程是中学生元担忧的2个主要来源。男女学生共有的元担忧项目有8个,家庭和考试过程家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共同的主要元担忧来源,但是,考试过程因素更可能构成男生元担忧的来源,社会评价更可能构成女生的元担忧来源。初中、高中学生共有的元担忧项目有9个,也涉5个方面,家庭冲突和考试过程仍然是二者的主要来源,但是,初中学生更倾向于出现对结果期望的元担忧,高中学生则更倾向于出现对将来工作的元担忧  相似文献   
547.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48.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探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效果。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干预组被试接受团体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对照组从事其他康复活动。结果发现,干预组被试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被试,大体评定量表分数高于对照组被试,自我概念总分高于对照组被试,生活质量问卷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高于对照组被试。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可以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患者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549.
多决策方法多交流方式的群体决策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员选拔的实验室模拟实验,以160名被试组成40个4人群体,对4种决策方法和2类交流方式的群体决策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决策方法和交流方式对于讨论过程的信息交流具有显著影响;(2)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决策的被试知觉到的任务难度要高于面对面决策条件;决策方法对于群体成员有关实验任务难度知觉具有主效应;交流方式和决策方法对于群体决策过程满意感和结果满意感没有显著影响;(3)在以投票轮次来表明群体达成一致意见所需时间上,决策方法对于投票轮次具有显著影响。恶魔式辩护、辨证式查询两种方法下所需的投票轮次多于专家意见法和自由讨论法的投票轮次。  相似文献   
550.
A long‐standing debate in the field of numerical cognition concerns the degree to which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processing are related ov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is link depends on the range of quantities in question. Behavioral and neuroimaging research with adults suggests that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quantities may be processed more similarly within, relative to outside of, the subitizing range.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this unique link exists in young children at the outset of formal education. Further, no study has yet taken numerical size into account when investigating the longitudinal influence of these skills.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processing inside versus outside the subitizing range, both cross‐sectionally and longitudinally, in 540 kindergarteners. Cross‐sectionally, we found a consistently stronger relation between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number processing within versus outside the subitizing range at both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kindergarten. We also show evidence for a bidirectional relation over the course of kindergarten between formats within the subitizing range, and a unidirectional relation (symbolic → non‐symbolic) for quantities outside of the subitizing range. These findings extend current theories on symbolic and non‐symbolic magnitude development by suggesting that non‐symbolic processing may in fact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mbolic number abilities, but that this influence may be limited to quantities within the subitizing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