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6篇
  1968年   6篇
  196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论我国公民教育中的"四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应注重四个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起点应注重公民权利教育及其与公民义务教育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应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方式应注重制度性严格约束与公民自教自律相结合;公民意识教育的承担者应注重党和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专职队伍与民间组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2.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 proposes that people who are reminded of their mortality should be motivated to defend their cultural worldview. Studies 1 and 2 examined whether the TMT worldview defence‐buffering effect found in Western cultures could be generalized to Asians in Taiwan. No such effect was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ies. This non‐significant result was robust when either a stronger distraction task was used (study 1) or when a subliminal manipulation of mortality salience was utilized (study 2). A meta‐analysis, including 24 TMT experiments in East Asia, was also conducted (study 3). The average effect size (d = 0.11, r = 0.055) of worldview defence among these experiment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Study 4 found that mortality salience manipulation also did not change Taiwanese participants' view of reincarnation; however, it did make them more inclined to resign to fate, suggesting that they might be using this symbolic means to defend their anxiety of death. The issue of the generality of TMT to Asian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3.
管健  程婕婷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11-1518
系列再生法最早起源于Bartlett(1932)对记忆的研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该方法旨在寻找被试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和变形,其传播变形背后的意义和规律何在。目前应用该方法的最新研究围绕以记忆探测为出发点,寻求记忆链条的传播规律对刻板印象的解释,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评述了系列再生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后,分析了该方法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证据和未来的应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4.
对呈现在儿童面前的不熟悉的材料用儿童熟悉的、各不相同的类别标签命名之后,使儿童面临知觉相似和类别冲突的情形下,研究了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情形下,5岁儿童的归纳推理主要是基于知觉相似的,7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类别的归纳推理之间差异不显著,11岁儿童则主要基于类别进行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105.
探讨在RSVP任务中重复刺激的呈现位置和报告方式对重复知盲效应的影响, 检验该研究提出的注意资源最优化假设和末位优势效应。实验1操作了刺激性质和重复刺激位置, 得出了刺激性质和重复刺激位置的交互效应; 实验2操作了刺激性质和情景信息, 结果是交互效应不显著; 实验3操作了刺激性质和报告方式, 出现了刺激性质和报告方式的交互效应。该结果表明: (1)由于注意资源分配的优化, 重复刺激有末位优势效应。(2)重复知盲的产生不是发生在知觉阶段, 而是发生在报告阶段。(3)注意资源分配最优化理论比建构/归因理论能更合理地解释重复知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采用多篇章学习方式, 结合测试效应研究的经典范式, 设计两个实验探究提取练习策略对高阶技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续学习3篇文章后, 在最终测试阶段学习策略主效应显著, 提取练习组高阶技能的成绩更优:提取组在每篇文章学习间隔中插入即时测试, 无论是概念型知识还是高阶技能, 最终测试中的成绩都显著高于重学组, 但其反应时却低于重学组。在提取练习组中, 概念型知识与高阶技能成绩均有提升, 但概念型知识比高阶技能提升幅度明显; (2)将篇章数扩展至5篇后, 最终测试中, 提取练习组的成绩仍显著高于重学组。对高阶技能4个维度作以分析后发现, 两组在应用与分析维度上差异显著, 但在评估与创造维度上, 提取练习组成绩虽有提升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证实了提取练习是高效学习的有效策略, 不仅体现在单独内容的记忆保持, 也可扩展到连续学习中高阶技能的发展与促进。研究支持了情景语境解释对提取练习内部机制的阐述, 并进一步验证了前摄抑制干扰理论和上下文内容转换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7.
替代恢复指通过想象他人资源恢复可恢复自身的资源。研究探讨了他人积极情绪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和2通过消词任务消耗自控资源后,用文字材料呈现他人积极、他人中性情绪和自我积极情绪,用定价任务考察自控资源的恢复,实验2通过眼神测验测量人际敏感性。结果发现,自控资源消耗后,他人积极情绪组对商品的平均定价比他人中性情绪组低,且只在眼测得分高的个体中存在,他人积极情绪组与自我积极情绪组没有差别。研究证实了他人积极情绪对自控资源的替代恢复及人际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给22名被试呈现若干组在外形与纹路上变化的电池图片,要求指出何种类型的电池有电.结果发现,被试会快速觉察电池的共享特征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如若电池间无共享特征,被试则需较长时间才给出"无法概括"的反应.共享纹路时,被试在"共享-无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明显快于 "共享- 有干扰"条件下的反应,体现出假设形成与验证的过程.共享特征为外形的反应时短于共享特征为纹路的反应时 ,这说明被试在任务中采用的是整体优先的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109.
在对马基雅维里道德观的评价上,学界历来存在着误解和分歧.马基雅维里思想中的道德观部分固然有缺陷,但据此把它指责为道德败坏和邪恶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则是一种建立在误解基础上的偏见.本文依据对马基雅维里赖以形成其道德观的时代背景、自身经历和其著作的综合研究,尝试厘清这种误解和偏见,就马氏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现实主义道德观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0.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how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readers’ skills and, in particular, their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a text are related to text memory.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estimates were obtained from remember and know judgments to text ideas. Recollection estimates to old items were predicted by readers’ background knowledge, but not by other comprehension-related factors, such as word-decoding skill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False alarms involving recollection of new items (inferences) were diminished as a function of verbal ability,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reasoning but increased as a function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collection indexes the reader’s ability to construct a text representation in which text ideas are integrated with relevant domain knowledge. Moreover,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explaining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for 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