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116篇
  148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决策信心是指在进行判断或决策时, 个体对其决策最优性或正确性的信心程度。决策信心的单过程理论认为决策与信心评估是并行的同一加工过程; 而决策后理论认为决策和信心评估是串行的两个加工过程。决策信心存在两种典型的偏差效应:过分自信和信心不足。决策信心的神经机制研究指出, 信心评估可能是决策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个成分; 对决策信心评估敏感的脑区包括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和顶上小叶等。未来研究应该在决策信心产生的机制、信心与决策如何交互的心理及神经机制等领域展开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922.
采用配对联想学习范式, 通过2个实验, 系统考察了书面字形在汉语低年级儿童口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实验一以40名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控制了假字的形旁透明度, 操纵了声旁的规则性, 要求儿童分别在规则字、不规则字和无字形条件下学习4个新异物体的名称, 结果发现呈现不规则汉字阻碍了儿童口语词汇的学习;实验二以27名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相同的配对联想学习范式, 同时操纵了假字的声旁规则性和形旁透明度, 再次发现了不规则汉字的阻碍效应, 并且发现透明形旁对口语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整个研究表明, 书面字形在汉语儿童口语词汇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23.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 在随后的测试阶段, 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 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 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 以图片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实验1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以物体名称为线索时, 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 而以图片为线索时, 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跨域线索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2利用图片作线索,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不同年龄被试均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不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3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部分线索消极作用的记忆监控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即使经过多次学习, 也不能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小学五年级儿童经过二次学习后, 方可意识到这种消极作用, 并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次学习, 即可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他们均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长的学习时间。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 与初二学生相比, 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  相似文献   
924.
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归纳推理结论范围大于前提范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归纳结论的不确定性,寻求前提的多样化是增强结论可靠度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通过寻找证据、力度判断、特征扩展与归宿选择等研究方法发现前提类别覆盖范围、前提概率原则可以较好地解释多样性的内在机制。事实上,多样性效应的实质是大数原则在归纳推理中的运用,其产生的心理过程包括差异识别、大数信息抽取与大数信息运用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925.
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运算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二阶段是对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三阶段是对几何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在我国,对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尚为空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数学问题表征的认识,对数学学科的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6.
927.

Living donor lung (lobar) transplantation has greatly decreased in the past decade due to the success of the lung allocation score (LAS) system, instituted in 2005 by the Organ 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Network (OPTN). Between 1993 and 2006, 460 living lung donor transplants were perfor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369 donations occur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These two centers accounted for over 80% of all living donor lung transplants between 1994 and 2006. All potential donors received a psychological/psychiatric evaluation as part of the donor selection process, which is standard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sia. Utilized and non-utilized lung donor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psychiatric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1% (N?=?54) of the total sample had a lifetime prevalence of a psychiatric disorder, which is less than that the 46% lifetime rate for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essler in Arch Gen Psychiatry 62:593–602, 2005). This study did find that psychiatric history or status was not exclusion factor for transplant surgery in either group. This observation about psychiatric issues in potential living lung donors should be useful to transplant centers who utilize adult live donors of any solid organ type for pediatric recipients and in Japan where live donor lung transplants still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lung transplants (Date in J Thorac Dis 8: S631–S636, 2016).

  相似文献   
928.
929.
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探讨大五人格、乐观和掌控感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运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修订版、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MSLSS)、人格五因素问卷、生活取向测验修订版和掌控感量表对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为7、0,正性情感多于负性情感,总体生活满意度为2、9;2)在正性人格特征(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乐观和掌控感)得分上:打工校流动儿童〈混合校流动儿童〈公立校城市儿童,在负性人格特征(情绪性)则相反;3)对主观幸福感的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掌控感和乐观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稳定且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中人格五因素起着主要的预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整体偏上,打工校流动儿童的人格健全状况最差,人格五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30.
李虹  林崇德  商磊 《心理科学》2007,30(3):519-523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生命控制感对内在控制感和外在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和中介作用。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生命控制感量表(LCS),内外在控制感量表(LOCS),自尊量表(SE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研究结果为:生命控制感对内在控制感和外在控制感与自尊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均存在调节作用,但不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是:生命控制感对于内在控制感和外在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不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