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7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2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玉新  朱楠  陈晨  张建卫  王帅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122-2132
工作旺盛感是个体在工作中同时感受活力和学习一种心理状态。组织情境中领导、组织支持和公平、工作特征和同伴均影响工作旺盛感。基于特质激活和自我决定理论, 构建“组织情境影响工作旺盛感的心理机制”模型:“全景式”和“离散式”组织情境能直接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 或者先激活特质, 再影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进而影响工作旺盛感。未来应加强“全景式”组织情境及其中介机制研究, 开展个体和组织情境变量以及社会层和任务层等多层次整合研究, 并运用动态研究方法研究组织情境与工作旺盛感之间的联动变化规律, 预测工作旺盛感。  相似文献   
992.
手机冷落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只顾低头玩手机, 而无暇顾及(冷落)身边人或事物的行为, 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对手机冷落行为的前因、后果与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方法探讨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机制, 从边界创建视角考察手机冷落行为的影响因素, 揭示手机冷落行为与人际关系质量的双向影响, 明晰手机冷落行为对行为发出者的影响以及基于非人际感知视角探讨手机冷落行为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探讨知识经验与他人的影响在放射科医生做决策时哪一因素的作用更大,本研究采用SMI250眼动记录仪,记录专家和新手放射科医生检测胸部X光片的眼睛注视过程。结果发现:(1)专家和新手在无线索提示下的漏报率多于有线索提示,专家在有无线索提示下的漏报率的差值小于新手。(2)专家在有线索提示下的隐蔽位置小结节的漏报率低于无线索提示,新手在有线索提示下的所有类型结节的漏报率均低于无线索提示。(3)专家和新手在有线索提示下的敏感性高于无线索提示。(4)有线索提示下,专家与新手的注视次数和总注视时间增多。这表明放射科医生做决策时,其知识经验与他人的影响共同起作用。他人影响对新手来说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994.
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会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尤其突出。近些年来,研究者们从内外两方面对影响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年龄差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了解到认知老化所带来的抑制能力的衰退以及短时记忆缺陷是造成其年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对认知老化的机制和抑制控制能力的认识。另外,可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等脑成像技术揭示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年龄差异的加工机制及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95.
Although cheerfulness, seriousness, and bad mood as trait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as the basis of sense of humor, data are scarce regarding the same dimensions as states. In this study, we adapted the state form of the State–Trait–Cheerfulness Inventory (STCI–S) into Spanish. At the same time, we empirically tested new predictions. We assessed 5 independent samples accounting for 1,029 participants (647 women)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8 to 78 years. We confirmed the 3-dimensional structure as well as a strong measurement invaria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the scale was satisfactory, the expected intercorrelations emerged, and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states and traits was corroborated. We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STCI–S's items were sensitive to affective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 longitudinal stability study of the state–trait dimensions using latent state–trait (LST) models revealed that all three trait measures capture mostly stable 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with occasion-specific effects mainly in the state dimensions. Finally, we found that the STCI–S dimensions were related to state well-bein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CI–S is a valid option for measuring the state basis of sense of humor in the Spanish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996.
Wiberg  Marie  Ramsay  James O.  Li  Juan 《Psychometrika》2019,84(1):310-322
Psychometrika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nonparametric item response theory scores in terms of optimal scores as an alternative to parametric item response theory scores and sum scores....  相似文献   
997.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yberbullying Triangulation Questionnaire (CTQ), which measures and triangulates the roles of cybervictimization, cyberaggression, and cyberbystanding. The study sample was composed of 5,036 Spanish students with a mean age of 14.19 years (SD = ±1.7; range = 10–23 year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three correlated‐factor model yielded a high goodness of fit. Reliability as measured by Omega coefficients was adequate (>0.94). The measurement model was invariant for the two age groups (10–14 years and 15–23 years). Cybervictimization and cyberaggression correlated with offline victimization and aggression (= 0.49; < 0.001; = 0.57; < 0.00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prevalent cyberbystanding subrole was that of the Defender of the Victim (54.6%), and that cyberaggression and cyberbystanding were more prevalent among male adolescents (< 0.001). The lack of parental control over children's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was associated with cyberaggression (< 0.001).  相似文献   
998.
姚卿  陈荣 《心理学报》2019,51(5):625-636
基于情境效应和决策冲突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折衷产品选项的不可得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余下可得产品的偏好。研究结果表明, 折衷商品不可得对余下商品的吸引力呈现非对称性的影响。以质量和价格产品属性的购买情境为例, 中等价格中等质量商品的不可得将显著提升低价格商品的吸引力(实验1), 其原因在于折衷方案不可得显著提高了消费者的决策冲突, 高水平的决策冲突导致决策者偏好具有确定性优势的选项, 规避优势存在模糊性的选项。随着质量属性模糊性的降低(提供专家评价, 实验2; 消费者专业知识较强, 实验3)或提高(质量存在波动范围, 实验2), 折衷商品不可得效应相应减弱或加强。  相似文献   
999.
陈颖  李锋盈  李伟健 《心理学报》2019,51(2):154-162
本研究考察个体关于加工流畅性的信念对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 简称JOL)的影响, 探讨字体大小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个体关于“字体大小影响加工流畅性” (实验1)以及“加工流畅性影响记忆效果” (实验2)等信念对字体大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1)当人们相信大字体更流畅(实验1)或者越流畅越好记(实验2)时, 他们在大字体项目上的JOL值显著高于小字体项目上的JOL值; 2)当人们相信小字体更流畅(实验1)或者流畅性与记忆无关(实验2)时, 他们在大字体和小字体项目上的JOL值无显著差异, 字体大小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 个体关于加工流畅性的信念是字体大小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是人们进行学习判断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00.
王鹏  王晓田  高娟  黎夏岚  徐静 《心理学报》2019,51(12):1341-1350
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 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 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 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 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 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 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 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 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 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