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73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7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论人格、交往行为与人际关系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内在精神要素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系统结构,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并被主体吸纳为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格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的交往行为对人格的修养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格修养和交往行为合理化,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现实需要与重要标志,使整个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交往行为模式,能够协调人际关系和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42.
对江苏、安徽两省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内容能基本了解和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措施的也持积极的看法。同时,调查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不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使人困惑的问题以及整合利用多种课外教育资源、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等措施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相似文献   
943.
王沛  陈莉 《心理学报》2011,43(1):52-64
通过两个计算机情境模拟实验, 采用“取消惩罚”范式, 引入社会价值取向变量, 发现惩罚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具有消极影响, 具体表现为当惩罚取消后, 经历过惩罚的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惩罚条件被试的水平。惩罚对博弈者合作行为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取向不同的博弈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经历过惩罚的亲社会型被试在惩罚取消阶段的合作程度显著低于惩罚存在阶段的合作程度, 并且显著低于无惩罚条件被试的相应水平。惩罚通过亲社会型博弈者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合作程度产生间接负效应, 即惩罚程度越强, 亲社会型博弈者的人际信任水平越低, 进而使其合作程度也下降。  相似文献   
944.
陈平  辛涛 《心理学报》2011,43(6):710-724
项目增补对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D-CAT)中的题库维护至关重要。在传统CAT中, 在线标定方法经常用于估计新题的项目参数。然而直到现在, 在CD-CAT领域还没有任何关于在线标定的论文公开发表。为将传统CAT中3种有代表性的在线标定方法(Method A、OEM和 MEM)推广至CD-CAT (CD-Method A、CD-OEM和CD-MEM)建立分析基础, 并采用模拟方法对这3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D-Method A方法在项目参数的返真性方面优于其它两种方法; 自适应标定设计较随机标定设计可以提高项目参数的返真质量。  相似文献   
945.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林芹  陈亮  徐夫真  赵守盈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采用间隔两年的纵向设计, 通过对1767名儿童的同伴侵害以及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调查, 综合运用变量定向的方法和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结果模式, 以及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1)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相关关系。(2)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结果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正常发展4种模式。(3)判别分析显示, 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同伴拒绝、外化问题适应结果模式, 11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同伴拒绝适应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具有异质性, 并且先前和当前的侵害经历以及不同类型的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因适应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46.
田栋  徐晓虹  洪星  陈蕾  谢灵丹  李涛 《心理学报》2011,43(5):534-543
探究成年期环境雌激素双酚A(bisphenol A, BPA)暴露对不同性别小鼠行为的影响。出生5周的小鼠灌胃染毒BPA (40、400 µg/kg/d), 同时设对照组。染毒8周后, 以开场行为检测小鼠的自发活动及探究行为, 以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小鼠的焦虑和探究行为, 以水迷宫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行为, 以跳台检测小鼠的被动回避记忆行为。结果显示, BPA暴露不影响同性别小鼠在开场中的各种行为, 但消除了悬空站立和扶壁站立频率的性别差异。高架十字迷宫行为测试中, BPA暴露显著减少雄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p<0.05和p<0.01), 却显著增加雌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p<0.05和p<0.01); 同时, BPA暴露显著减少雄鼠(p<0.05和p<0.01)却增加雌鼠在中央区的探头次数(p<0.01), 消除甚至反向诱导成年小鼠焦虑行为和探究行为的性别分化。BPA (40 µg/kg/d)暴露显著延长成年雄鼠在水迷宫中搜寻平台的平均距离(p<0.05), 但对雌鼠没有影响, BPA因此消除了正常成年小鼠空间记忆行为的性别差异。BPA(40 µg/kg/d)暴露显著缩短了雄鼠在遭电击24h后跳下平台的潜伏期(p<0.05), 但对雌鼠没有明显影响, 并因此诱导成年小鼠被动回避行为的性别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成年期BPA 暴露可性别特异性地影响小鼠的多种行为, 干扰成年小鼠行为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47.
语言认知中眼动和ERP结合的理论、技术路径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具有高度的实时性。眼动和ERP技术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 可以在线测查语言认知加工过程。然而, 两种技术手段都各有利弊,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互补, 从而为揭示语言加工的特点和机制提供行为和电生理证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语言认知中眼动和ERP技术结合的必要性, 即注视和加工的耦合程度以及眼睛和大脑的加工速度; 准确阐述了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路径, 即眼动和ERP单独记录、ERP结合眼电分析、眼动和ERP同步记录, 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具体介绍了眼动和ERP结合在语言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最后, 对眼动和ERP结合在未来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8.
刘寅  陈正根  张雨青  张宁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11-151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PTSD的发生率较高和症状反应与症状结构的差异。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研究表明, 这些差异主要是源于暴露水平、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汶川地震后, 有研究也发现羌族PTSD发生率高于汉族, 然而对于羌汉民族间症状反应的具体差异及其原因, 还并不十分明确。因此, 有必要在中国进行PTSD民族差异系统深入的研究, 这既有助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 也能够为从东方文化视角下理解PTSD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9.
疼痛对心理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景  沈林  ToddJackson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93-1501
疼痛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等心理过程有消极影响。疼痛会干扰个体的选择性和持续性注意, 损害其记忆功能。长期疼痛还会诱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目前疼痛的机制主要有闸门控制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 分别从脊髓水平和大脑水平解释疼痛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大脑对疼痛信息的编码方式包括特异化理论、模块化理论和中枢整合机制学说。未来研究应注意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区分急、慢性疼痛的特有机制, 进一步探讨疼痛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50.
曹丛  王美萍  张文新  纪林芹  陈亮  陈欣银 《心理学报》2014,46(10):1486-1497
遗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当前攻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 分子遗传学关于人类攻击的研究已拓展到对不同攻击亚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遗传基础的探讨。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对1258名儿童进行为时4年(四年级—七年级)的追踪调查,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仅交互作用于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母亲教养行为显著预测GG 基因型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但对T等位基因男青少年身体攻击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 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