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64篇
  7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Guided by a micr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we assessed parent, infant, and coparental behaviors during triadic interactions in 94 parents and their 5‐month‐old firstborn child. Relational behaviors in each family subsystem—mother‐infant, father‐infant, and coparenting—were microcoded.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infant temperament were self‐reported.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infants' behavior toward mother and father or in the time spent with each parent. Mothers' and fathers' relational behavior during parent‐infant episodes were generally comparable, yet mothers vocalized more and the latency to father's displaying positive affect was longer.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indicated that under conditions of coparental mutuality, fathers showed more positive behaviors than mothers. Lag‐sequenti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hange in the infant's social focus between parents followed change in coparental behavior. Fathers' coparental mutuality was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by maternal behavior during mother‐child episodes, father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infant difficult temperament, whereas mothers' coparental mutuality was only linked with fathers' relational behavio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a microlevel perspective on the family system at the first stages of famil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52.
马欣然  任孝鹏  徐江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551-1555
中国存在着集体主义的地区差异, 但学者对其内在动力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不容忽视, 受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区域集体主义倾向越强。研究运用“亲亲性(loyalty/nepotism)”的内隐文化任务对来自27个省份的745名被试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南方人对朋友更优待, 内外群体的心理界限更明显, 集体主义倾向更强。并探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心南迁对这一差异形成的影响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53.
马珂  田喜洲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36-1646
组织中的高质量联结(HQC)指工作中短期的积极互动关系。它能使交往双方体验到活力、积极关照与相互交融, 并具有高情感承载力、关系张力与联结力三个特征。目前, HQC已成为积极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它不仅对个体生理健康、工作态度、学习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还能通过组织过程、高管团队的决策与张力、团队创新力作用于组织。而认知、情感和行为机制是构建与强化HQC的重要方法。未来HQC研究需要对其影响因素、构建与强化机制间关系做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54.
民族社会化觉察是指少数民族孩子对父母向他们传递的有关民族特征信息的认知。采用问卷调查、情境实验和故事补全任务考察景颇族初中生对母亲传递的民族社会化信息的觉察及特征。结果表明:(1)景颇族初中生觉察到的民族社会化信息包含促进和睦、文化社会化、促使不信任和偏见准备; (2)景颇族初中生对不同信息的觉察存在差异, 对促进和睦的觉察显著多于文化社会化和偏见准备, 对促使不信任的觉察最少; (3)在冲突情境中, 有无偏见线索影响被试对偏见准备的觉察; (4)被试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存在性别差异, 女生更多地觉察到促进和睦, 男生更多地觉察到促使不信任。整个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存在着文化差异, 与美国少数族裔青少年觉察到母亲偏重于传递文化社会化、偏见准备不同, 景颇族初中生觉察到母亲偏重于传递促进和睦。  相似文献   
255.
通过中国古代绘画考试与最新发现成果一氧化氮(NO)之间内在关系的比较,探讨医学科研思路方法学的意义,比较两者的思维方法和发现过程,绘画考试与发现成果一氧化氮(NO)之间从方法学上观察具有共通之处.科学研究中学术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56.
现代医学教育中应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精神的养成,对人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理解。自然科学在崇尚客观与理性的同时可能忽视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而单纯的人文学也可能走向狭隘和极端化,自然科学与人文学应在互制互利下统一。医学生教育阶段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于帮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明确科学研究的正确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好人与科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7.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发病群体多为5岁以后的儿童,主要临床表现是多动、冲动,注意力无法集中,对一项任务不能够有规划进行下去,而且脾气暴躁、易怒.近年来.心理学界、神经科学界和教育学界等对ADHD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本文概括性地介绍了ADHD病症的基本特征,目前对于患者脑机制损害的研究,并从药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讨论了ADHD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58.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心理普查和建档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心理普查和建档的目的、资料内容的构成、科学性与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能否筛查出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者、结果的保密性和使用,以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等等,以期引起各方对此的深入思考,并科学地对待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  相似文献   
259.
The co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context of social and therapeutic problems is critical to their resolution, and that many of them stem from historical and structural injustice. It focuses on the contextual issues of cultural,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equity as providing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authentic notions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well-being, and encourages therapists, service providers,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at these injustices are addressed, and become part of the public discourse about the sources and solutions of endemic social problems. Critique and de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power in our public, private, and voluntary services is encouraged in a manner that honors diversity and enables sensitive therapy, other forms of service delivery and policy making that genuinely reflect the range of cultural,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experiences of citizens.  相似文献   
260.
为了考察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动态条件下的多目标注意加工特点,研究采用多目标追踪实验范式,具体追踪任务采用多目标随机运动和碰撞反弹算法。实验设计为两因素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中低功能自闭症和正常儿童组,组内变量为追踪目标数量(分别为1、2、3、4个目标),因变量为被试在多目标追踪任务中的追踪正确率和追踪容量。结果发现:(1)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目标数量为1到目标数量为4时的正确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且标准差变异较大,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多目标的持续追踪能力和稳定性存在一定的缺陷;(2)当目标数量为1时,正常组儿童与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追踪容量差异不显著;目标为2、3、4时,两组追踪容量差异均显著。不同目标数量情况下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平均的注意容量为0.83~1.24个(平均容量约为1个)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0.95~3.72个(最大容量接近4个)。中低功能自闭症儿童在多目标追踪上表现为单焦点注意加工的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注意转移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