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97篇
  11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is a pressing international issue: yet, there have been few attempts to collate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regarding this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reviews contemporary evidence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on prevalence, dynamic risk factors, and the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Prevalenc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ictimization rates are comparable across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lthough individual studies report differing prevalences, the overall hierarchy of violence types – in which psychological/emotional violence is most and sexual violence least prevalent – is consistent across almost all investigations. Four dynamic risk factors for perpetration are identified: peer influence, substance us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competenci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violence. Peer influences and attitudes towards violence appear to be the most extensively evidenced factors in the literature. Nine existing intervention programs are identified, all located within North America. Intervention results are mixed, with some evaluations reporting significant long-term benefits while others report positive intervention effects dissipate throughout follow-up. Tentat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rograms focused on behavioral change may elicit sustainable effects more readily. However, this is difficult to ascertain with no data on program repetitions and variations across intervention pedagogy and sample. Concerns with existing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42.
随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的发展,其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医学上的消融成功并不一定等同于永久性治愈,且由于心房颤动的复杂性、消融终点多元性、不规范的术后随访制度和医疗体制不合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导管消融成功率往往被无意或有意夸大,术后可能会因为达不到患者期望值而产生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43.
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红  冯廷勇 《心理学报》2002,34(4):65-69
研究了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被试为 4岁到 5岁儿童 4 2名 ,男 19名 ,女 2 3名。三种实验条件分别为控制组、单维组、双维组 ,采用体现因果关系的图片类比推理材料。结果表明 :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单维类比推理能力已接近形成 ,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 ;4岁组到 5 5岁组儿童的双维类比推理能力均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但年龄差异显著 ,其中 5 5岁组儿童明显优于 5岁组 ,5岁组和 4 5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 5岁组显著优于 4岁组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4 5~ 5 5岁为儿童发展双维类比推理的“快速增长期”。实验中没有发现“练习效应”。  相似文献   
244.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5.
王风 《周易研究》2004,(2):19-28
明末以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朱熹<卦变图>,认为<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不合.实际上,这些学者未能认识到朱熹<卦变图>是用二维图表表达多维内容,从而误读了这张图.而一旦正确解读朱熹<卦变图>,将会发现<周易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符合若契,毫无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246.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当前积极自尊,主观上会远离过去失败而亲近过去成功。本研究采用线段评估法,选取311名中国大学生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尊水平、事件效价与时距对过去事件时距估计的影响,以检验该理论的文化普适性。结果表明:对过去事件的时距估计,自尊水平、事件效价及其交互作用在同一时距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时距的主效应及其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在负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时距差异,在正效价水平上无显著时距差异。研究结果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247.
2011年5月7日至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道德与文明》编辑部承办的"文化‘三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在天津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248.
资源两难问题的研究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多人社会两难问题的基本范式之一,近年来资源两难问题引起了包括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内诸多领域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资源两难问题的定义、特点、研究意义并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Samuelson和Messick于1994年提出的资源两难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如忽视了对不确定性的研究等。文章最后指出了近年来有关资源两难问题的研究在心理学界的发展,并提出了对以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9.
在自然语言中,形如"如此这般的……"这样的短语被称为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的,它揭示出事物的某些特征.通常,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非限定摹状词常以"某个如此这般的……"这种形式出现,用来指称某个不确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250.
身心康宁概念是从传统健康概念中发展出来的,它更加注重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描述的是人们不断主动朝向最佳健康状态迈进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对几种主要的身心康宁视角、模型和测量工具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在中国文化下,身心康宁所体现的和谐均衡的健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