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的著作文集<灵峰宗论>,乃由其门人成时法师负责编辑而成.近百年来,印光法师和今人释宗舜先后发现了成时法师有妄自删改其师著作文字的事实,并对删改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又结合一些新发现的材料来探讨删改问题.本文先以<宗论>被妄改的事实为基础,为质疑<灵峰蕅益大师自传>(置于<宗论>卷首)一文的真伪问题提供了三大依据,后又以<周易禅解>序跋文本在<宗论>本中如何被删改作为典型例证,结合智旭单行本著作内容与<宗论>本的比较,具体分析成时编选和删改<宗论>的一系列特点,证明<宗论>虽然已被成时删改,但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本文还意在告诫学界:如果借助<灵峰宗论>来研究智旭及其相关问题,一定要小心谨慎其中文字材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62.
思想史的“两重性”是李锦全先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通过考察他对思想史进行个案研究、学派分析、整体通观三个层次的翔实分析,探求他贯穿在对象研究中的“哲史融会”的方法取向和“承传创新”的文化立场,揭示他以传统观照现代的实践品格,把学术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学人精神。  相似文献   
63.
反思医院泄露病人隐私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院泄露病人隐私现象,是阻碍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的绊脚石,是一种医疗领域人文缺失的表现.作为医院要设身处地的多为患者考虑,把尊重病人隐私当成一种常态,作为病人、家属及探视者,要自觉形成保护他人隐私的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64.
邵彬 《管子学刊》2005,(4):99-101
为了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掘、利用古代《韶》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韶》乐的故乡淄博,更是以此倾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但是,由于事过境迁,乐与时化,实难寻觅古《韶》之容貌,更难找到其遗音。本文通过考证认为,《祭孔乐舞》就是古代《韶》乐的有形载体,《韶》的音乐即随着《祭孔乐舞》的代代承传而保存下来。所以,目前尚存的“祭孔”音乐应是我们探索古《韶》音乐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5.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66.
运用医学哲学的原理,分析了现代医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阐述了现代医学精神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结合临床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出了现代医学科学和人文精神统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7.
群际接触理论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04,24(1):74-77
群际接触理论是关于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核心是过失无知现象,该理论认为通过在最佳情境中进行接触能减少群体间的偏见。该文阐述了Allport的接触假说,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其他研究者对Allport接触假说的质疑及其对理论的完善,最后对Pettigrew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8.
陈晶  佐斌  周少慧 《心理科学》2004,27(4):833-835
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法,调查531名5—16岁中国儿童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被调查的5—16岁中国儿童对中国人持积极评价,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中国人形象的积极评价先上升后下降,随后有所回升,其中9—10岁儿童的评价最为积极。(3)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对5—10岁的年幼儿童来说,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喜欢成为中国人的关系不大,11—16岁的年长儿童则能更加紧密地联系两者。  相似文献   
69.
任娜  佐斌 《心理科学》2012,35(2):457-461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是一种新近发展出来的以投射为基本原理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AMP的内部处理机制可分为情绪的激发、归因以及猜测三个过程,每种过程都有其发生概率。AMP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对警告的抗拒性。此外虽作为一种相对性的内隐测量工具,但AMP也能很好地研究单一的态度对象。还介绍了几种新近出现的AMP改进范式。  相似文献   
70.
采用改进的flanker范式,探讨了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并考察了匹配刺激出现概率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影响社会分类的调节作用。实验一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激活后,按性别分类时,匹配刺激中和不匹配刺激中面孔分类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按年龄分类时,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二表明,匹配刺激出现概率为80%时和50%时,匹配刺激中和不匹配刺激中面孔分类反应时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但当匹配刺激出现概率为20%时,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与该刻板印象对应的社会分类有显著的影响,对与该刻板印象无关社会分类不会产生影响。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受匹配刺激出现概率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