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性别刻板印象对人们有着重要影响.反性别刻板的行为违背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性别刻板印象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对反性别刻板的行为作出反应.文章介绍了认知过程中对反性别刻板信息的抗拒和行为反应中对反性别刻板行为的抵制功能模型,分析了人们维护性别刻板印象的心理机制,并对有关性别刻板印象维护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2.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楠楠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6,29(3):695-697
本研究根据目前广泛认可的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诊断标准自编问卷,调查了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质量的各指标皆良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上海市大学生IAD的发生率大约为8.1%。(3)男生比女生、理科比文科、大二年级比其它年级的学生陷入网络的程度深。(4)上网者每周的上网时间、使用网络工具的数量、上网动机的数量与使用网络的程度相关。(5)IAD者在网络使用的特点上明显不同于非IAD者(N-IAD者)。  相似文献   
113.
积极内群关注的来源:群内还是群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己所属群体(内群)的积极评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往的研究一致认为这种积极评价是与外群比较的结果,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内群偏爱.近来研究者发现,不跟外群比较,群体成员也会产生对内群的积极评价即积极内群关注.在介绍和评价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4.
When there is a “bad apple” in the group, are we more likely to follow the example or compensate for their sins? Thre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whether a group member’s unethical actions lead to contagion or restitution depends on the presence of out-group observers.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were more likely to compensate for the transgression of an in-group member than an out-group member when there were out-group observers. Experiment 2 varied the presence of out-group observers and showed that such compensatory behaviors occur only in the presence of out-group members. We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 out-group observers trigger a self-categorization process that induces guilt in individuals for their group members’ transgressions. Indeed, associated guil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group member’s unethical behavior and participants’ compensatory behavior (Experiment 3).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norms implied by others’ behavior and group categorization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ethic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15.
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佐斌  张陆  叶娜 《心理学探新》2009,29(2):57-61
内隐态度,又称为间接测量态度或自动加工态度。很多学者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需要通过间接测量来获得。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当前没有研究可以证明内隐态度内容的无意识性,并且认为内隐态度也并非一定要用间接测量来获得。探讨内隐态度之“内隐”的涵义,对于更好地理解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6.
This study tested the effect of semantically-induced thoughts of love on chivalrous helping. A field setting of four hundred and one participants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was interviewed and asked to retrieve the memory of a love episode, and the second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asked to retrieve a piece of music that they love. The two groups encountered another confederate, who inadvertently lost a stack of compact discs when they neared each othe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articipants were more helpful when they were male, when the person in need of help was female, and when they were induced to retrieve the memory of a love episode.  相似文献   
117.
复吸是药物成瘾的重要特征,应激是诱发复吸的因素之一。该文介绍了用于研究应激诱发复吸的动物恢复模型,阐述了涉及应激诱发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下丘脑外侧的终纹床核与杏仁核内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参与应激诱发复吸的重要神经递质。内侧前额叶皮层可能是介导应激、药物点燃及药物相关线索等各类因素诱发复吸的共同通路  相似文献   
118.
成功老龄化的SOC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叶梅  陈国鹏  宋怡 《心理科学》2007,30(2):377-379
本文简单回顾了关于成功老龄化研究的历史,综合阐释其定义及指标,并引入Baltes经典成功老龄化的SOC模型,详细介绍它的原理及其组成部分——选择、优化和补偿,并概述它对老龄化满意度的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研究中尚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9.
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测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胜任特征与测评方面的文献,阐述了胜任特征作为人才测评的标准的内涵,进而总结了胜任特征应用于人才测评的作用与意义,最后简要介绍了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测评的技术方法。本文有助于胜任特征与人才测评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对于人才测评的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0.
公民的两种身份及其道德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伦理学研究》2007,(3):98-102
“公民道德”意义上的公民具有两种身份,一是法律身份,一是社会身份。不同的身份决定了对个体不同的道德要求。一般来说,这两种身份统一于一个具有完全责任能力的个体之中,不同的身份只能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或者承载不同的社会关系,场合不同、社会关系不同,对他的道德要求就不一样,二者不能混淆,即身份是不能僭越也不能放弃。但是,两种身份的道德要求在底线上是一致,这就是说,两种身份的责任和道德要求在特定的场合和社会关系之中可以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