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7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61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患者和家属参与患者安全概念的演化、替代术语和相关术语、前因变量、结果、概念属性、定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概念属性包含过程、行为及环境3个领域,4个重要特征分别为个性化、获取、投入及治疗联盟,其前因变量为患者的疾病、健康信息或护理协调的混乱、新政策号召的尝试。结果包括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医疗费用和确定最佳做法。澄清患者和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的概念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其的重视与了解,为临床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2.
企业往往在员工管理和组织创新上处于“两难困境”——难以提供稳定工作但又不得不依赖员工实现组织创新, 这就使得研究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员工遭遇不同环境威胁带来的工作不安全感时, 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本文在威胁焦点下深化工作不安全感概念, 并基于“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探讨其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过程。首先, 结合环境威胁来源与主观感知, 把工作不安全感分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和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两个维度, 并将编制测量量表。其次, 期望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通过分析多时点的员工-主管配对数据, 基于情境调节焦点和工作激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来揭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 以及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倒U型影响。最后, 将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讨工作不安全感潜在类型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进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和效用研究, 也为企业如何有效促进创新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3.
84.
医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汇聚与标注,同时也引发了医疗大数据及其标注标准如何统一的问题。从AI发展对医疗大数据需求出发,指出建立医疗大数据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当前医疗AI技术的开发过程缺乏数据统一标准和临床共识,提出“以开放换取共识”的医疗大数据平台方案——素问系统,实现“算法工程师开发技术—临床医生编辑知识—伦理专家监控伦理”的一体化AI生产流程。最后,以素问系统中第一个开源项目——医学知识图谱,作为大数据抽取标准知识的案例,解析了如何以开放换取共识,让AI技术专家与临床专家共同打造可落地的医疗AI技术。
相似文献85.
已有大量研究揭示了近似数量系统与计算流畅性的相关关系, 但缺少对二者关系原因的系统检验与论证。视觉形状知觉假设有别于传统的数量领域特异性解释, 认为对形状的快速知觉是近似数量系统与计算流畅性的共同认知机制, 即视觉形状的快速知觉能力可以解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近似数量系统和计算流畅性在加工过程中依赖对形状的快速知觉, 二者在加工过程中都涉及了复杂视觉刺激的快速处理。视觉形状知觉假设得到了一系列研究结果的支持, 但局限在视觉形状知觉与二者关系的探讨上, 视觉形状知觉在二者关系中作用的加工机制仍不清楚。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 多角度深入探讨视觉形状知觉在二者关系中作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和计算困难的干预中。 相似文献
86.
Feedforward control is a process adjusting behaviour in a continuative way. Feedforward takes place when an equilibrium state is disrupted and the system has to automatically retrieve the homeostatic stable state. It also occurs when a perturbation is previewed and must be eliminat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desired goal. According to the most general definition, a feedforward process operates by fixing the futur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esired state, the achieving of which stops the process. Then, feedforward works by means of the refinement determined by successiv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actual and target products. In its applications, a feedforward process is thought to be modulated by the subject’s purpose and the environmental state. Over the years, the feedforward process has assumed different connotations in several contest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fields in psychology that significantly progress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a feedforward paradigm is provided by: (a) reviewing models in which the feedforward concept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system control; (b) examining critical experiments related to the interaction of feedforward and feedback processes; (c) evidenc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some of the presented feedforward-based architectures. 相似文献
87.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grammar of wishes in neurotic patients and the grammar of imperative needs in borderline patients. The treatment of a borderline psychotic boy 30 years ago was uninformed by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in technique arising from the theory of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s a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as an attack or a defense. Issues that need addressing in borderline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children, include (a) developmental delay, (b)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efenses and overcomings in the paranoid position, (c) rectification fantasies of vengeance, and (d) rectification fantasies of justice and other moral imperatives. 相似文献
88.
Behavioral skills training (BST) has been employed within many different populations for the reduction of problem behaviors and acquisition of new skills; however, these changes have not always maintained over time.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a booster training for re-establishing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proficiencies that teachers had acquired previously, but had declined over a 12-month period. The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e booster training to be effective in re-establishing teacher performance of skills as measured by both analogue role-play and in situ postassessments within the classroo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booster training utilizing BST may b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maintaining skill performanc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89.
语言伴随性手势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它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功能。依据产生目的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 手势可以分成表象性手势和非表象性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 语言和手势动作是“近亲”, 具有“家族相似性”。来自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均表明, 手势和语言共享同一个交流系统。当手势动作和发音单词意义相同时, 手势动作受到单词发音的干扰, 同时引发发音共振峰2 (F2)的放大。手势和言语之间遵循互相作用理论, 它们作用的基础是语义一致性, 镜像神经系统完成了两者语义一致性的传递。由于语言伴随性手势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行为结合良好的特例, 因此, 对语言伴随性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心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0.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方法, 从体验认知的角度探索了汉语简单否定句的动态理解过程。以具有对立谓词的汉语陈述性的肯定句和否定句为实验句, 以与否定句的两种状态相对应的图片为实验图片, 并构成句子-图片匹配/不匹配两种匹配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1在以250 ms为间隔时间的条件下,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有显著的匹配效应; 实验2以750 ms为间隔时间, 则未表现出匹配效应, 而实验3以1500 ms为间隔时间,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又表现出显著的匹配效应。实验结果证明, 具有对立谓词的简单的汉语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 并不像两步模拟假设所设想的那样遵循着先模拟被否定状态再模拟实际状态的顺序, 而是在理解的初期就完成了对事件的实际状态的模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