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9篇
  免费   1253篇
  国内免费   96篇
  471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5篇
  1982年   45篇
  1972年   44篇
  1971年   42篇
  1968年   56篇
  1967年   38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40篇
  1964年   80篇
  1963年   73篇
  1962年   48篇
  1961年   3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tend the scope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urnout symptoms by targeting and including more extensive occupational demanding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rapist burnout.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s not only common occupational stressors (e.g., working hours, role overload and role conflict) but also variables reflecting the quality of relationship with clients (e.g., case load and negative clientele) that have not been dealt with before in meta‐analytic studies.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27 original studies published from the year 2006 to 2018.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amo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role overload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exhaustion. In addition, negative clientel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depersonalisation and reduced accomplishment. Furthermore, caseload and low income had relatively weak relations with therapist burnout.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2.
    
We propose a latent topic model with a Markov transition for process data, which consists of time-stamped events recorded in a log file. Such data are becoming more widely available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al assessment with complex problem-solving items. The proposed model can be viewed as an extension of the hierarchical Bayesian topic model with a hidden Markov structure to accommodate the underlying evolution of an examinee's latent state. Using topic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along with response times enables us to capture examinees' learning trajectories, making clustering/classification more efficient. A forward-backward variational expectation-maximization (FB-VEM)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o tackle the challenging computational problem. Useful theoretical properties are established under certain asymptotic regime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to a complex problem-solving item in the 2012 version of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相似文献   
163.
164.
    
The original left‐front perspective of portraits by Rembrandt was detected by Chinese students with a higher recognition rate as compared to the right‐front perspective or the mirror reversals of both perspectives. Oculomotor patterns indicated that the eye regions provided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such implicit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65.
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纷纷在国家和地区层面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评估。在大尺度教育评估中,如何向政府、管理者和公众报告学生表现是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报告学生表现有多种方式,领域分数作为管理者和公众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分数报告工具之一,在近些年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因此也成为了大型教育评价项目的必然选择。文中将介绍群体领域分数的起源和定义,并重点介绍群体领域分数的估计方法和相关研究,最后对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6.
以432名初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总体影响,其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并且主要是通过认知策略和动机策略来产生;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学习策略这个中介变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成就目标定向主要是通过元认知策略对学习策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7.
该研究运用Q聚类分析对上海市区1480名初中预备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1480名被试中存有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六个主要类别,这些类别与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关系密切。同时,353名差生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不同类型的差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8.
李旭  陈天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58-1666
日常认知一直是临床心理学家和老年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 日常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评估方法和工具、日常认知与智力和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干预训练等方面。日常认知概念的深化和相应评估工具的出现, 推动了日常认知研究的深入发展: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寻找对日常认知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认知变量, 探究日常认知与智力的关系; 另一方面, 与日常认知有关的训练项目的开发也一直是研究者和老年群体关注的话题, 现有的训练研究提供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结果。日常认知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保持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9.
李丹  徐晓滢  李正云 《心理科学》2011,34(6):1360-1366
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上海四所高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12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造句和模拟遗书等投射方式,并结合小组访谈等形式,旨在测查大学生对生命过程与死亡现象的认知特征,及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取向,以此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而在对死亡的认知上,则主要采用本质认知的方式进行表述,以中性、概括、简洁为主要特点;(2)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3)在生命价值取向方面,当大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关顾他人的价值取向,并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0.
本工作采用“位置法”(method of loci)对24例少年、24例青年和22例老年被试进行了记忆训练研究。以毕生发展的观点比较认知训练对改善不同年龄人记忆的作用,进而探讨发展的认知功能储备能量的年龄差异和训练的迁移效应。结果表明认知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同时也显示了在发展的储能和对图形的迁移效应方面,老年人明显不如青、少年,而青年与少年则彼此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