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4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3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Embodied views of cognition argue that cognitive processes are influenced by bodily experience. This implies that when people make spatial judgments about human bodies, they bring to bear embodied knowledge that affects spatial reasoning performance. Here, we examined the specific contribution to spatial reasoning of visu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human body. We used two different tasks to elicit distinct visuospatial transformations: object-based transformations, as elicited in typical mental rotation tasks, and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s, used in tasks in which people deliberately adopt the egocentric perspective of another person. Body features facilitated performance in both task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observers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presence of a human head and body, and that these features allow observers to quickly recognize and encod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a figure. Contrary to prior reports, this facilitation was not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component of task performan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dy features facilitate task components other tha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 encoding of stimulus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152.
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 《心理科学》2000,23(3):265-268
运用词素启动作业,进一步考察了结构对称性汉语成语的识别过程.结果发现(1)无论是用成语的前二个字还是后二个字启动,在成语识别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词素结构对称效应,即结构对称成语中的词素启动效应明显大于非对称成语中的词素启动效应.(2)成语的结构对称性、熟悉度和启动词素位置之间存在显著的三阶相互作用.简单效应的分析表明无论成语前二个字还是后二个字启动,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均只在低熟悉度成语的识别过程中显著;在前二个字启动时,非对称成语的识别还存在熟悉度效应.  相似文献   
153.
刘晓陵  金瑜 《心理科学》2000,23(1):63-67
布鲁默学习测验(BLT)是一项以学习模式为研究内容的学习过程测验。作为BLT中文版修订工作的首要阶段,课题组在研究BLT理论原理,测验结构和内容和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以简单常用的部首和汉字为主要测验材料编制出BLT中文版测题册试用本,并作了试测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试用本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保持了作为学习过程测验的特色,达到了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54.
在近20年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微创已经成为了外科医生行使手术的重要选择之一;由于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但追求高生存率,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病痛,快恢复期,伤口美观等,微创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本文主要探讨了微创心脏外科的分类(小切口技术,电视胸腔镜辅助心脏外科技术,机器人辅助心脏外科技术)以及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同时辩证地指出了心脏外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同时指出了医疗为患者个体服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5.
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以北京五所高校大学生为样本,修订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与网络成瘾群体的划分标准.三类群体在网络休闲占课余时间百分比、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敏感得分上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6.
采用量表法、同伴提名法、访谈法探讨了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4—6年级小学儿童存在孤独感;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明显偏高,而同伴接受性明显偏低;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7.
用户换位型思维是创业者进行机会识别并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已有研究忽视了其模式、形成机理及对机会信念绩效的影响。针对此问题,基于结构映射理论与注意力参与模型解构用户换位型思维模式,包括吸收式、归纳式、启发式和分析式;然后,从“个体-用户”双元视角探讨与用户有关的先验知识、灵活的角色导向、认知复杂性以及用户需求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等因素对用户换位型思维形成的正向影响;最后,以机会信念形成速度和创新性为绩效指标,阐释用户换位型思维模式对机会信念形成绩效的影响,并考察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调用自身知识结构的认知管理策略对用户换位型思维模式与机会信念形成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将丰富用户换位型思维的内涵,拓展结构映射理论与注意力参与模型的解释范围,也为指导创业者运用用户换位型思维去识别机会提供参考,对创业者思考与理解用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9.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嘉元 《心理学报》2009,41(10):1015-1023
提出了运用模糊数学对利克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人们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 所采用的算子和对各个自变量的权重分配, 并且运用遗传算法(GA)来确定相关的权重。以大学生对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评价数据为例, 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发现男生采用了“最大最小”合成算子, 女生采用了“有界和、取小”合成算子。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对利克特量表的心理测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0.
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既是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既为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指明了方向,又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贯彻落实“六个必须坚持”开展高质量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