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4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17年   27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772篇
  2011年   891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640篇
  2007年   707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530篇
  2004年   510篇
  2003年   446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16篇
  1987年   122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108篇
  1983年   137篇
  1982年   90篇
  1981年   93篇
  1980年   77篇
  1979年   87篇
  1978年   71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2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8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99篇
  1957年   86篇
  1956年   66篇
  1955年   28篇
  1953年   30篇
  1952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现代社会,有人认为缺乏儿童发展知识或没有受过有关方面训练的人也能够成为一个好父亲(母亲).然而,父母们很快就会知道要做合格的父母是生活中最艰难复杂的任务之一.在过去,也就是在社会人员流动较小的时代,通常由大家族的成员们——如祖父母,父辈亲属或堂兄弟——为刚作父母的年轻人传授作父母的实际知识(Bronfenbrenner,1970)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迫切需要进行父母教育的新方法(Henry,1981).  相似文献   
32.
近来有关同伴排斥行为基础的研究,强调把攻击性作为决定儿童在同伴团体中地位低下的一个因素.被排斥儿童有许多子群,除攻击性被研究过外,其它子群还没有得到研究.本文将讨论一个在中学进行的研究.它把被排斥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高攻击性组,另一组为易被驱使组.在研究中,我们使用了由Asher、Hymel和Renshaw(1984)发展起来的测量孤独和社会不满(Social dissatisfaction)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在历史上,伦理学以什么途径和渠道对人们的道德产生过影响?在当今条件下,它还可能继续产生影响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为在伦理学与其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上区分“现存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由于这种区分具有具体历史的制约性,所以它不仅取决于伦理或道德方面的可能和需要,而且更加取决于理论的完备,即不是简单地追随着精神生活,而是要“超前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伦理道德理论成了“宁静日常生活的干涉者”,积极参与着对道德生活进程的指导。  相似文献   
34.
对那些不清楚拉丁美洲思想特殊发展的人来说,拉丁美洲哲学是否存在是他们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存在拉美哲学这种东西吗?”或者“所指的拉美哲学是什么意思?”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哲学一般地讲并不限定是属于哪种民族和文化的。即使用这样限定的话,一般也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即“拉丁美洲”,这种限定。哲学一般认为是仅  相似文献   
35.
1.问题在最近几个世纪中,一种自豪和乐观的精神使西方文化闻名于世:对作为人理解和驾驭自然界的手段的理性的自豪;对实现人类最渴求的希望即为最大多数人取得最大幸福的乐观。人的自豪是有道理的。他凭借着理性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其现实甚至胜过了各种神话故事和乌托邦的梦想与幻想。他利用了各种物质能力,它们将使人类能保证获得有尊严和生产性的存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尽管他的许多目的还未达到,但几乎毫无问题,这些目的是能够达到的。生产的问题(这是个老问题)原则上解决了。现在,人在他的历史上第一次能够感觉到,人类统一和为人而征服自然的思想不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难道他没有理由感到自豪,自信并对人类的将来充满信心吗?  相似文献   
36.
“人”的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最中心概念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是一个人们具有统一意见并且得到明确定义的对象。这个概念的出现乃是由于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一种需要:把他们自己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这种不同的性质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伦理学的。关于人格(personhood)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乃是何种特质和属性从本质上把人同所有其他类型的实体区分开来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乃是人的何种东西使得他们既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不应该以某些方式对待他们)又具有道德责任(因此对他们的行动能合理地进行褒、贬、奖、罚)的问题。人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同伦理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它们是否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实体概念、抑或一个是另一个的充分必要  相似文献   
37.
本文旨在证明,先验指号学可以理解为第一哲学的一种新范式,就是说,可以理解为语言分析范式的完成。语言分析范式作为第一哲学的第三种范式是继承前两种范式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以及康德意义上(或从笛卡儿到胡塞尔的近代哲学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关于意识的先验哲学。在我看来,新的范式可以“扬弃”(在黑格尔意义上)以前的两种范式。  相似文献   
3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gait velocity and relates these changes to gait parameters that index postural stability (step width and lateral acceleration) and two components of velocity (cadence and step length). Five children were observed longitudinally over a 2-year period after onset of independent walking. Their range of speed increased threefold in the first 6 months of independent walking and then remained constant. In contrast, step width decreased approximately twofold. Whereas in adults, cadence and step length contribute approximately equally to speed, when infants first begin to walk independently, increase in velocity is due mostly to increased step length. After 5 months of independent walking, the pattern reverses, and increase in velocity is due primarily to increased cadence. The pattern remains constant over the next 18 months. From a developmental point of view, the data lead us to interpret early walking (the first 5 months) as a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postural constraints into the dynamic necessities of gait movement. A second phase, beginning after 4 to 5 months of independent walking, is considered to be a tuning phase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precise adjustment of the gai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39.
While looking through laterally displacing prisms, subjects pointed 60 times straight ahead of their nose at a rate of one complete movement every 2 or 3 s, with visual feedback available early in the pointing movement or delayed until the end of the movement. Sagittal pointing was paced such that movement speed covaried with pointing rate. Aftereffect measures (obtained after every 10 pointing trials) showed that when the limb became visible early in a pointing movement, proprioceptive adaptation was greater than visual, but when visual feedback was delayed until the end of the movement, the reverse was true. This effect occurred only with the 3-s pointing rate, however. With the 2-s pointing rate, adaptation was predominately proprioceptive in nature, regardless of feedback availab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availability of visual feedback, visual adaptation developed more quickly with 3-s pointing, whereas proprioceptive adaptation developed more rapidly with 2-s pointing.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model of perceptual-motor organization in which the direction of coordinative (guidance) linkage between eye-head (visual) and hand-head (proprioceptive) systems (and consequently the locus of discordance registration and adaptive recalibration) is determined jointly by pointing rate and feedback availability. An additional effect of pointing rate is to determine the rate of discordant inputs. Maximal adaptive recalibration occurs when the input (pointing) rate matches the time constant of the adaptive encoder in the guided system.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