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4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111篇
  1984年   104篇
  1983年   136篇
  1982年   87篇
  1981年   85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82篇
  1978年   67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7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84篇
  1957年   69篇
  1956年   49篇
  1952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71.
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儿童对图画中隐喻情绪的识辨和理解的发展特点 ,进行了跨文化研究。旨在探索儿童对图画喻意的敏感性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图画认知发展的影响。 3 60名 4岁到 2 0岁的中英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 :在识辨作品任务及口头评价中 ,中国儿童比英国同龄儿童更早理解图画的情绪喻意 ,并很少对图画的悲伤喻意持忽略态度。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 ,儿童对图画喻意的理解存在发展上的不均衡性 ,中国的幼教方式也许促进了儿童对图画喻意理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72.
Among our most fundamental capacities are those that allow us to perceive, categorize and name objects. Recently, controversy has surrounded the question of how young children learn names for objects,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ve roles of perception and higher-level world knowledge. It is well known that adults depend strongly on conceptual knowledge in a variety of categorization tasks, including object naming. We argue, however, that perception may play a special role in early object naming and, in particular, that certain kinds of world knowledge known to guide adult naming may come to guide naming only rather late in development. Building early mechanisms of naming on a perceptual foundation that may be encapsulated, and thus shut off from more reflective processes, may explain in part why young children can easily and rapidly learn names for things from the adults around them, despite the fact that adults and children may possess very different conceptual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873.
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毫无疑问,《宣言》是欧洲的,因为它在伦敦印刷,是由两个德国撰稿人完成的,这两个人在布鲁塞尔邂逅而且都加入了主要由德国人组成的、总部设在巴黎(后移至伦敦)的一个组织。可能正是由于警察的镇压,共产主义的幽灵才在欧洲徘徊。面对资本主义的世界化,革命者已经在反对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3年夏天在巴黎相遇,而恩格斯曾谈到自这次相遇以来,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理论的完整协议,他们第二次相遇在1844年春天,于布鲁塞尔,而恩格斯断言说,在那时,马克思“已经完全确立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874.
我从一个顿号开始。这个逗号位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里一个关键的命题中。对由这个顿号分开的词之间关系的解释,是最初的问题,后面的篇章把这个问题作为目标,加以阐明、研究并试图解决之。被这个顿号联系起来并隔开的词,指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可以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他思想发展变化中找到,并且可以在总的哲学传统中找到。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些概念看作关于语言、思想和实在三者关系的哲学问题的隐喻和线索。  相似文献   
875.
鲁宾逊在最近哲学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在休漠《人性论》一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两种定义并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根据经验的心理学论述即已经被确定的内容的定义。他的这个命题我不能接受,尽管他的那些次要的论题即(a)详细阐明了休漠所谓的“哲学关系”和“自然关系”,()与史密斯相反,休漠支持因果关系的“统一性”观点确实是合理的。因此我希望(I)能够解释为什么鲁宾逊的主要命题不能真正说明休漠的两个因果关系定义,(巨)并证明他的结论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论述(巨)试图解释体漠关于“因果关系”的两个定义,这可以较真实地…  相似文献   
876.
自我评论     
一、字里行间有与无我已迈入人生第50个年头②,值此理想的时刻,回顾自己思想发展的历程并努力审视在勤奋工作年代(我将永远怀念)走过的正确道路,将受益匪浅。但我不撰写忏悔录,也不撰写纪念文章、我的人生回忆录。仟悔录,即对自我的道路反省,我不写,因为我认为每时每刻忏海十分有益,即力争实施行为时做到心明眼亮,我同样认为对个别人生做普遍判断徒劳无益。除了自认应进天堂或炼狱这个唯一目的,我看这类一般仔海只用以表现个人的虚荣心:或自鸣得意,或自怨自艾和痛心疾首,因为在两种情况下他确信意义重大的事物,实际上并非如…  相似文献   
877.
我们让人反复理解这一点:对生动话语的称赞忠诚于卢梭思想中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和它的对立面结合并组织起来:对所谓完满话语始终越发怀疑。讲话过程中,在场获得承认的同时亦遭到拒绝。卢梭提出话语高于书写的谈话应该是,或本该是明明白白的。我们必须注意这种方式,注意在生动的谈话中把我们与在场联系起来的时刻。实际上,卢梭体会到直接的话语奇迹和话语本身内所隐蔽的东西,以无可比拟的敏锐性承认并分析了这个遮盖物,我们尝试通过语言的表示抓住所渴望的在场,但我们失掉了它。斯塔罗宾斯基在《活的眼睛》中  相似文献   
878.
价值论作为一门普遍的科学,它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内在价值的本质。这是它的核心问题。它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它的一些其他问题都与此相关,是其所产生、所结果、所包含,它的核心问题、它的结论就在于此。 一、有四种相区别的内在价值。它们如何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交融,我将在稍后讨论。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划清它们的区别,表明这四种中的每一个如何是基本的,通常是排他的,而且每一个都宣称是终极的。这些理论是相当著名的,尽管赞同其中一种的人们倾向于忽略和否认其他种。我使用了与它们的专门历史相关的名字,其中有的在知名度上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879.
1993年3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俄国哲学国际会议。大会是由克林顿领导的美国跨国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共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俄、美、英、法、德、意等国的著名俄国哲学史专家。本刊选译了俄《哲学问题》杂志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部分会议材料:M.H.格罗莫夫的《俄国文化的永恒价值》,Ⅱ)K.斯坎兰的《俄国需要俄国哲学吗?》和A.瓦利茨基的《关于俄国哲学中的“俄国思想”》。 这组文章由贾泽林协助本刊选题。  相似文献   
880.
Three pigeons were exposed to a series of procedures in which periods of response-independent food presentation, on a variable-time schedule, alternated with periods in which food was never presented. The stimuli that signalled periods of food availability or non-availability varied from one procedure to the next, and were sometimes key colors, sometimes tones, and sometimes compounds of both. Key pecking was initiated and maintained when key color was a signal for food; key pecking was not initiated when a tone was the signal for food. However, control of key pecking that was already established c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key color to tone, and subsequently, initiated by the t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for pigeons, pre-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s exist among food, visual stimuli, and pecking, and that a similar relationship, which includes auditory stimuli, must be induced in the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