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9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8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505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90篇
  1985年   111篇
  1984年   104篇
  1983年   136篇
  1982年   87篇
  1981年   85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82篇
  1978年   67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7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84篇
  1957年   69篇
  1956年   49篇
  1952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这本小册子综合了著名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著作的观点。然而,从它所论述的问题的范围来看,它们却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哲学理论观点是中心问题。这本小册子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参与现时代的哲学论争、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作者同存在主义、新实证主义以及同修正主义的颠倒是非的论战,对书中提出的问题的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对某些问题的阐述必然会引起异义和争论的事实,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格外有趣,使它具有巨大的价值。沙夫十分注意他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学说的论争。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几年前波兰的思想生活。他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以“所谓独创的、新  相似文献   
152.
这是一篇探讨辩证矛盾的结构的文章。本刊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这个问题的译文(参见本刊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和一九六五年第八期С.Г.鲍尔赫夫的《关于辩证矛盾的结构问题》)。作者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中一般采用的那种把矛盾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差别,②差别转变对立,即发展了的矛盾,③矛盾的解决)是根据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一个思想来的,但是对这个思想作了不正确的理解,因而在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中,“双重的有区别的存在”和“矛盾”(马克思语)都不见了。作者认为马克思在那部手稿中表述的矛盾的结构“显然是同黑格尔的图式相似的”(黑格尔的“本质篇”),但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联系这个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对辩证矛盾及其结构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地谈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是如何理解辩证矛盾及其结构的。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请见本文第28页。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罗森塔尔在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一书中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在阐述矛盾的结构时,都没有谈到矛盾的内在水平和外在水平、每个矛盾发展的特点等重要问题。而这个缺点已被发现。例如Ф.Ф.维亚克列夫的著作和文章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作者也不完全同意维亚克列夫的看法,认为他把对立面统一的意义夸大了。  相似文献   
153.
亚克色罗斯也是在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哲学流行风气下一个颇露头角的人物。他自命是马克思学者(Marxioloque)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以存在主义的观点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等。他们拚命搜罗马克思早期著作,摭拾拚凑,来歪曲马克思。往往在大段引证马克思原文并加以大体重述之余,用存在主义的意义,去解释引文中“存在”、“意识”、“本质”等名词,弄得面目圣非。这一手法在今日法国已经成为时髦了。著者虽然大言不惭,认为对马克思热情赞颂和放肆讦的两个极端盛行,而真正了解马克思的很少,其实他自己更是无知。他自己的意思总起来说,不过是:(1)马克思要以实践来解决思想和实在的二元性,而仍然处理不了思想;(2)共产主义运动既以思想、意识为出发点,又归结于思想、意识;(3)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扬弃的运动,但本身也要被扬弃;(4)共产主义运动现实的前提,是世界经济以全球性的技术为基础。但他的旁征博引,主耍是想用“异化”——范畴来说明人的意识是使自然存在的东西,而意识的绝对否定性则是人的本质。这种虚无主义的“人道主义”,本是存在主义的滥调,不过亚克色罗斯利用它来向马克思提问题,更十足表现其对马克思一窍不通罢了。本文选自作者所著《马克思,技术的思想家》(巴黎,1961年出版)一书第六篇第二章。  相似文献   
154.
集体与个人     
在集体中还能谈得上个性吗?在集体化的社会里个人还能保得住自己吗? 要回答这个经常带着忧虑心情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先对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关系加以说明。人永远既是个人又是集体,人总是一个集体里的个人。个人是由于他的人类社会才成为个人,而人类社会则由于个人力量才成为人类社会。既不能有孤立的整体——我们称之为共同体(Gemeinschaft)、社会(Gesellschaft)、集体(Kollektiv)——,也不能有孤立的个人。因为人既不会作为一个单纯的机能,消失于一个蚂蚁国、一个不留下任何历史而永远重复出现并且自身完满了的整体之中,也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世  相似文献   
155.
本支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六节。作者在前言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剧烈变动有了新的特点,因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随之而有所改变。在革命地改造世界的洪流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第一节中说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以多少不同的面貌出现”。科学技术的革命以及受它制约的生产增长的速度和生产社会化的规模,必然要求经济关系体系的改变。即使是垄断资产阶级也不会对历史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袖手旁观。资本主义体系用“计划化”、“国家调节”、“整体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执行局部“让步政策”,给以前的殖民地提供经济“援助”等办法来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增长的速度。采用上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形式,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产品增长率大大提高。世界革命过程的发展以及在它影响下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发生的变化,“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酝酿和展开的新形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者在第二节中谈到:工人阶级不用等待革命形势的尖锐的形态,就能够不断扩大进攻垄断资本家的政权的基地,“一步一步地迫使他们退出关键性的经济阵地和政治阵地”。不言而喻,在这个渐进过程中,“全部政权转移给工人阶级的质变的时刻不可避免地会到来”。第三节写道:在现代的条件下,革命和改良的关系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民主改革的纲领包括:主导的生产部门的民主国有化、群众对这些部门的活动的监督、工人阶级参与对经济的管理、深刻的农业改造、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民主化和经济军事化的肃清。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深刻的民主改良获得革命的性质”。“改良和革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相对和灵活”。第四节谈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政治力量,说什么:“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采取一致行动的做法,乃是工人运动走向团结一致的现实道路”,并说共产党不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整个过程的“唯一的领导党”。作者在第五节中说:在俄国革命中,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意味着以苏维埃来全部代替过去存在于国家机构中的制度。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在由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制度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继承性”。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增大了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人阶级逐渐从质上改造旧国家机器的许多环节的可能性”, 在第六节中,作者说:在许多已摆脱殖民压迫的国家里,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有的国家还没有共产党,民族解放革命是由急进的小资产阶级代表来领导的。这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政权能够担负起某些无产阶级专政固有的职能。随着革命的社会经济改造的实现,民族民主能够有希望转变为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已解放的国家的革命民主主义政党能够进一步转变成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活动的劳动者的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党。  相似文献   
156.
据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1965年第4期报道,1964年11月25日和26日,苏联心理学家协会中央理事会曾举行会议,研究了1966年8月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心理学会议情况。这次国际心理学会议将讨论以下一些问题。一、心理学的生物学和生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7.
〔译者说明〕这篇文章是专门讨论控制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规划、领导和组织工作中的应用问题的。作者认为,控制论的方框开关方法、模型理论、多稳定系统理论和信息论都可以应用到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规划、领导和组织工作中。从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倾向,即:企图完全用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作者认为,可以应用方框开关方法来简化国民经济系统的调节区间,使系统成为一个发挥最大作用的整体,而这在实践方面就意味着简化管理工作,节省费用与劳动力。第二、可以应用模型理论来模拟经济过程。经济模型有两类,一为经济的信息模型,一为经济-数学的功能模型。前一类说明劳动力、物资和金融的流动,后一类反映国民经济的一切基本功能的统一和相互作用。第三、据说,把多稳定系统理论应用到国民经济管理工作中来,就意味着作为母系统的国营联合企业给予作为子系统的各个企业以相对独立,也就是说,母系统的调节器只管母系统与它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而不管这些子系统本身的过程。第四、坚持一种已采用的调节器的结构与工作的方式方法,使调节器不随着调节区间发生的改变而改变,阻碍系统的继续发展,这是官僚主义的一种标志。官僚主义是可以用控制论来克服的。第五、作者认为,国营联合企业的领导者及其管理人员所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也是一个要求信息、组织信息通道、利用和存储信息的问题,他们应该设法去掉信息传递中叠加的干扰成分,科学地构造信息通道。  相似文献   
158.
本文是他所著《维小纳小组——新实证主义的起源》一书的英译本(纽约,1953年)中的一小节(第30—41页)。在这节的前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意义”和“无意义”的含义,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根据它的证实方法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的可供证实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必须是有关经验事实的,或者是最后可以还原为经验内容的。克拉夫特认为,“原则上超经验的句子,就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意味着要掌握经验科学所达不到的那种知识,要掌握超越经验科学的那种知识”。因此,形而上学的句子(指哲学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陈述。这样,他就把全部哲学、把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一笔勾销了。此外,克拉夫特还否认数学和逻辑的客观基础,认为“它们只是规则罢了”。意义与无意义问题在维也纳学派内外曾经引起一场争论。之后,逻辑实证论者开始从语法分析过渡到语义分析,企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本节后一部分的意图就是如此。他从语义方面对语言进行符号分析,修正和发展了“意义”和“无意义”达两个概念,得出了如下结论:“意义是简单地由词汇和语言的——合乎逻辑的!——语法决定的”,“一个句子究竟有无意义依存于某一种语言在语义上和句法上所约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59.
下面两篇文章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派普(Arthur Pap,1921—1959)的《科学哲学导论》一书第一部分(意义与可证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摘译(第二章的 E 和F 全译,D、H 删节;第三章的 C 和 D 都有删节,这两章的标题也略有改动)。这里派普介绍了卡尔纳普及其学派的意义学说的梗概。这个学说曾经是、现在还是逻辑实证主义者攻击哲学唯物论,攻击辩证法,曲解自然科学理论,同时力图把自己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掩盖起来的主要武器。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命题(相当于派普文中的“陈述”,派普所谓命题则指陈述的内容)的意义和概念的内容不是受客观对象及其情况决定,而是受主观的感觉经验决定的。这完全是唯心论的经验论者、特别是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的翻版。仅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卡尔纳普等人不谈印象、观念、知觉判断等等,而谈观察名词、理论名词、观察句子、理论句子等等。他们以“冷”、“白”、“轻”、“重”等简单的观察名词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起初要求一切理论名词都必定是可以根据这样的观察名词来下定义的,一切理论句子都必定是可以翻译为观察句子的(“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这就是说,一切下了定义的理论名词都可以从科学中消除掉。但这个企图用感觉资料去构成物理对象的唯心论纲领(《世界的逻辑构造》)很快就破了产,此路不通,于是后来卡尔纳普建议使用还原句去诠释“质量”、“温度”、“可溶解性”等普通的理论名词,并且承认把理论名词和观察名词联系起来的还原句,只是这些理论名词的不完全定义,因而它们不能够被观察名词所替换。但他仍然认为含有理论名词的句子所能具有的意义完全依赖于它们与观察词汇的联系(“经验论者的语言”)。可是还原句在“力”、“场”、“粒子”等等理论名词面前又碰了壁。是否承认它们是有意义的呢?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经验论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就是承认这些名词在理论网络中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通过公设系与其它已被还原句所诠释的理论名词有了确定的逻辑关系,从而获得了部分诠释。这就是卡尔纳普等人最近的看法,在第二篇文章中阐述了的。尽管逻辑实证主义者接连碰壁,步步退让,但他们还力图保持自己的根本观点:他们不仅认为“物质”、“因果性”、“必然性”等哲学范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否认物理对象如电子、原子等等的客观存在。卡尔纳普只承认两种对象:首先是用观察名词来指称的对象(实质上是感觉资料),其次是数学对象、自然数、整数等等。他说:“不必给理论物理的描述性理论名词假定新种类的对象”(《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见《辩证法》第47、48期)。所以逻辑实证主义者完全否认了科学理论的客观内容。他们的意义学说是反辩证唯物论的,反科学的,不过是用新的形式逻辑技术掩盖起来的主观唯心论的陈旧理论。  相似文献   
160.
数学与美学     
作者讨论了在艺术作品的数学探讨、艺术作品的结构分析和创作过程的算法描述这三个方面运用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的可能性与界限。虽然作者声称,对于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在艺术中的运用应该有切实的估计,绝不能夸大它们的作用,并且还批评了某些人认为机器可以成为诗人、作曲家和艺术家,可以用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的方法代替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等观点。但是作者又认为,在艺术科学中运用数学、控制论和符号学的方法给人们在研究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研究方法的宝库;在艺术分析中这些方法能起一定的协助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今后会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