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2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211篇
  5183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9篇
  1975年   18篇
  1968年   18篇
  1967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针对以往对不同符号形式数字数量表征的ERP研究只应用以反应为原点分段平均分析方法,以及忽略对后期符号效应观察,从而造成对数量表征的考察不完善的状况,本研究利用ERP技术,结合借助潜伏期平移思想的以刺激为原点的分段平均方法,对阿拉伯与汉字小写的两位数数字的数量大小比较任务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在编码表征阶段存在差异,ERP结果中符号效应与距离效应无交互作用,但是在距离效应出现的同时仍然存在符号效应,说明不同符号形式数字的数量表征并非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32.
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生命智慧的现状,揭示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智慧问卷>和<大学生应付方式问卷>对4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命智慧的整体水平较高,并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之间存在高相关,在面对挫折时,富有生命智慧的大学生多采用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等积极的应付方式;生命非认知智慧是应付方式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33.
张丰乾 《现代哲学》2008,(1):109-116
历代儒者引经据典,从"民之父母"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亲民、爱民、保民、富民等要求.但是,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古代社会君民关系的这一基本理论似乎未着笔墨.本文集中讨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家学派关于"民之父母"的思想,归纳出其中至少包含了"民之父母"需要符合"必达于礼乐之原"、"使民富且寿"、"同于民之好恶"、"顺而教之"、"有父之尊,有母之亲"等原则.孟子则借用"民之父母"的理论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使老稚转乎沟壑".荀子指出当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堕落为"民之怨贼"的地步,统治阶级内部其他符合"民之父母"标准的领袖可以以"革命"方式取而代之.在今人看来是"乌托邦"的这种构想,在儒家看来是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的蓝图.儒家之外,<管子>提出,"法"才是"民之父母",在"法"的层面,即使是有所过错,也可以有办法弥补,不至于酿成大患,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34.
文章着重从单词和事件两方面对错误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临床以及暗示、催眠、想像等是诱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不同的错误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5.
张忠义 《世界哲学》2008,(4):106-109
《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印度逻辑”条。阐述了印度逻辑没有变项、没有直接陈述逻辑原则等等缺陷。本文分别从“印度逻辑”这一名称包含内容丰富、直接称呼有指代不清之嫌,有“宗”、“因”、“同品”、“异品”等变项并且在法称时期还出现了真值表的雏形,以及有因三相、“合离”等直接陈述的逻辑原则几方面来阐述“印度逻辑”辞条不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236.
法国1968年5月运动给予福柯行动的机会和思索的资源。他以这次运动为对象和参照,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权力理论和革命理论,回应了人们对“新哲学家”和“新政治”的呼唤。福柯以微观权力为对象,分析了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试图以此探讨现代社会的反抗策略。对于革命,福柯始终怀有极大的热忱,但他在1968年5月运动中的行动表明,福柯在本质上是一个新的无政府主义者。  相似文献   
237.
Two recent studies testing navigation of rats in swimming pools have posed problems for any account of the use of purely geometric properties of space in navigation (M. Graham, M. A. Good, A. McGregor, & J. M. Pearce, 2006; J. M. Pearce, M. A. Good, P. M. Jones, & A. McGregor, 2004). The authors simulated 1 experiment from each study in a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to test whe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could be explained by view-based navigation. The authors recorded a reference image at the target location and then determined global panoramic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 image and images taken at regularly spaced locations throughout the arena. A formal model, in which an agent attempts to minimize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ference image and current views, generated trajectories that could be compared with the search performance of rats. For both experiments, this model mimics many aspects of rat behavior. View-based navigation provides a sufficient and parsimonious explanation for a range of navigational behaviors of rats under thes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38.
我们通常利用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如视觉、听觉、嗅觉、前庭感觉和本体感觉信息.为了确保对环境的正确感知,大脑必须把对同一物体特征进行表征的不同感觉信息整合成一致的、稳定的信息.以往的研究证实不同感觉信息之间是以统计最优化的模式结合的.文章首先综述了在贝叶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统计最优化模型以及其行为实验验证方法.然后,介绍了相关的神经成像研究结果和具有生理意义的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239.
Much of the debate about the ethics of enhancement has proceeded according to two framing assumptions. The first is that although enhancement carries large social risks, the chief benefits of enhancement are to those who are enhanced (or their parents, in the case of enhancing the traits of children). The second is that, because we now understand the wrongs of state-driven eugenics, enhancements, at least in liberal societies, will be personal goods, chosen or not chosen in a market for enhancement servic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both framing assumptions must be rejected, once it is understood that some enhancements--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most likely to garner resources and become widespread--will increase human productivity. Once one appreciates the productivity-increasing potential of enhancements, one can begin to see that enhancement need not be primarily a zero sum affair, that the social costs of forgoing enhancements may be great, and that the state may well take an interest in facilitating biomedical enhancements, just as it does in facilitating education and other productivity-increasing traditional enhancements. Appreciating the productivity-increasing potential of enhancements also makes it possible to view the enhancement debate in a new light,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ethics of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