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而现代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多产生于西方,所以应该研究创立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心理治疗和现代西方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回顾,分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对本土心理治疗的影响,探讨发展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途径.  相似文献   
72.
早过古稀之年的陈除神父于1995年3月19日被祝圣为广东湛江教区首任主教。在他人生历程中有几次可贵的选择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他选择了神职人员的道路。他小时有一年,当他的三个弟弟因贫病相继离开了人世后,他也正久病不愈奄奄一息,父亲已将他置于竹箕,坐以待毙。他可怜的母亲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于天主,并许下“小陈除如能病愈,他  相似文献   
73.
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大黄乡那练村东岭发现一块康熙年间的天主教友墓碑。墓碑距今已有290年。这是湛江市首次发现的重要宗教文物。这块天主教友墓碑是1990年10月中旬,由湛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同志到徐闻县调查宗教历史,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会同徐闻县宗教局的同志跋山涉涧,终于在离徐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大黄乡那练村东岭最高点找到的。碑长120厘米(露出地面部分),宽42厘米。碑已有一定程度的风化痕迹,坟地也已冲刷夷平。但碑面  相似文献   
74.
人类思想文化至今尚未完全走出几千年前“轴心时代”确立的基本思维范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再地回过头去重新阅读、诠释那个时代的哲人们所留下的文本。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个时代的诸子百家学说,就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结晶。值此世纪之交的炎黄子孙,重读这些原典,是大有裨益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高正先生这本《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新成果。全书三编,实分两类:下编为“考据之学”,专事“文本”原典的解读;上、中编则是“义理之学”,是对诸子…  相似文献   
75.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76.
NBIC会聚技术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科技发展前沿领域“NBIC会聚技术”的含义和起源,并提出:关注科学统一与技术会聚的整体发展观,树立大医学教育的理念;顺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推进医学院校办学模式改革;重视当代科技发展的大科学特征,正确定位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紧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加强开放式课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7.
儒家没有新的,然而儒学是常新的.儒家的复兴在于儒学的重建.儒学的当代重建必须在当代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中进行,才能顺应当代的生活、而避免原教旨主义.这就需要对儒学史进行一种新的认识,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儒学三期"说.  相似文献   
78.
对PTSD生物学机制的新认识及其治疗理念上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认识已有100余年的时间,只是它被曾冠名为"炮弹休克"、"战争神经症"、"强奸创伤综合症"等.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Ⅲ)才首次出现PTSD的诊断标准,描述个体在经历了痛苦、恐惧和无助等情绪体验的威胁生命的创伤性事件后,主要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反复性再体验、回避行为/麻木情感、警觉性增高等三大症状,是一种典型的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现着重探讨PTSD生物学机制的新认识,以及它对治疗理念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武王灭商、周公制礼作乐,由是开启了中华文化近三千年的基本格局。本文依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从史料的再解读入手,分析商纣所依"大邑"与周武王所依"天室"之不同,深入探讨殷周之际两个族群政权在哲学认知层面对信仰抉择的不同路径,由此揭示这一历史巨变中由殷商泛神论的巫教之哲学到西周超神论的宗教之哲学二者间内在的深度转换,进而揭示周初宗教信仰的基本格局以及其与"礼乐文明"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0.
唯识之意趣     
本文从西洋哲学和宗教概念入手,以古典悉昙学和现代梵文学的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对印度佛教的精要梳理,着重考察“唯识”一词的内在演变以及作为这一演变之来源的佛教定慧修行方法的内在转变,从学理与体验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和阐释了“唯识学”的核心问题,为在更高层面透视“唯识”本义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