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  相似文献   
22.
<正>俞吾金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分别从三个角度指出了青年黑格尔在批判现代性方面的重要贡献,我们知道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在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中逐渐展开的。文章主要提到了这样三个方面:1."实证的宗教",被黑格尔定义为"实证的宗教  相似文献   
23.
在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中,理论界已经提出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弄清这个问题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4.
电视广告,以其传递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可视性强的优势,快捷地传递着各种信息,在各类广告中独占鳌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人们了解各种信息起到了其他传媒无法替代的作用。许多电视广告以其切实的内容、精美的画面、优扬的音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电视广告的非议越来越多、对电视广告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以至  相似文献   
25.
八、中国域外道教 道教是与中国乡村和皇家制度有密切关系的本土宗教。道教活动对于非中国的文化从未表现出传教的态度,也许只有它们分担全中国的职责去“化胡”时除外。道教从没有正式外传,其它国家出现道教在多数情况下是与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团体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道教以某些形式不仅传播到中亚,而且传播到所有邻近中国的地区:中亚,越南,柬埔寨,朝鲜和日本。正如亚洲研究的诸多领域一样,道教研究具有区域性,过于专业化,结果对于中国域外文化中的道教,西方鲜有研究。 上面(四1)提到过,七世纪时《道德经》曾被译为梵语。但…  相似文献   
26.
枯树在中国自古都是诗人画家乐于表现的对象,是传统中国画中的常见题材。对枯木题材的偏爱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文人在其中赋予了对社会与人生的种种体验和感悟,还包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国画枯树题材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注重形似到逐渐抛弃形似,赋予其象征义,强调表达画家情感的演变。在造型上从模拟客观物象转变为主观夸张变形,在绘画技法上也由细致入微的工笔一步步变为即兴率意的大写意,主观的因素一步步增强。枯树题材的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物态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它们引发的相应的人的悲剧情感的美。寄情于枯树,表达或悲伤、或愤怒、或讽刺、或寂寞……文人画对枯木的描绘并不仅仅是对这一题材的物象进行客观描绘,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表现,超越了题材本身。  相似文献   
27.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导致康德重新规定批判与高级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他改变他的总体批判计划,把对于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分成对于纯粹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力的三个单独的批判;后一个发现及其解决使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种平行关系,使理性的实践运用从思辨运用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实践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29.
本文阐述了卢梭视野中的"人类"主题,试图与卢梭一道对抽象人观念进行批判性研究。一方面,卢梭区分了两种东西:属于同人性不可分割的特征的东西与属于偶然可变的东西,另一方面,卢梭主义人类学解释的因素处于上述区分的延伸之中。至于卢梭主义人类学中具体人与抽象人的调和,文章区分了本体论或认识论角度与伦理学立场,进而主张站在伦理学立场来理解卢梭的抽象人观念。卢梭肯定"抽象人"的存在,期望达到自由意志意义上的自由。我们进一步指出,拉博埃西对卢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强调"自愿奴役"是意志能力丧失的根据。  相似文献   
30.
做错事的权利这一概念初看似乎是一个悖论。本文在排除了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之后,立足于道德权利的一般性概念对做错事的权利给出了论证。作者认为,道德对行为的评价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正确且可被允许的行为、错误且应受批评的行为以及与道德无关的行为。如果排除错误的行为,最终将会使道德权利变得贫乏,从而丧失保护个人选择这一重要功能。而且,做错事的权利也不涉及任何逻辑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