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3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文章主要探讨了西方艺术创造观的当代转型问题。首先回顾和批判了现代时期盛行的将艺术视为上帝创世的再现与复写的绝对创造观点。随后,从宇宙进化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新型的艺术创造理念。其核心意义在于:艺术家的职责,不是以造物主的身份提出所谓的绝对创造宣言,而应以谦卑的态度,将作品视为内在于进化过程本身的东西,由此在艺术与进化特征之间建立特殊的关联。通过上述思考,文章揭示了东西方艺术观念在当代背景下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92.
本文从中国人心理生活的“情境中心”以及“要面子”两个特点入手考查其是否会表现出自我增强。研究过程采用被试问设计,分别设计了两种实验情境(“大争组”与“自然组”),要求其中被试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处于为大我争面子情境之中的被试的自我评价较自然情境之中的高,进而证实中国人同样需要自我增强,而其是否会表现进行自我增强取决于情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3.
<正>一巴尼特·纽曼在一句名言中疾呼:"美学之于艺术家如同鸟类学之于鸟儿"。这个断言自从1952年左右被说出以来已经在无数个场合被重复。它的原初受话人是苏珊·朗格,其意图是要诋毁将符号学和语言学引入艺术批评和美学的企图。虽然这句话最经常地被解释为对美学本身的批评,但它还经常地被解释为纽曼对美的批评和对崇高的信奉。  相似文献   
194.
到目前为止,许多重要的精神现象,例如创造性活动,还没有哪个计算机的程序能够加以摹拟,甚至很多研究认识科学的学者确信,这种摹拟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的。显然,最基本的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现象,就是意识。对于若干世纪以来的哲学家和近几十年来的心理学家来说,意识这个概念令人难以捉摸。在这里我们只需自问一个问题:机器  相似文献   
195.
画中人物造型严谨准确,忠于客观、竭力写实、创造真实,作品完美地体现出安格尔对古希腊雕刻那种“静穆的伟大”的美学追求。画面赏心悦目,体现出金属般坚硬冰冷的静谧与秩序的美。  相似文献   
196.
本文是对国际知名的弗雷格学者迈克&#183;比尼的访谈录,访谈从弗雷格的生平、性格特征开始,然后基本上按年代顺序,涉及有关弗雷格的学术贡献和学术思想的诸多话题,通过本访谈,我们可以对弗雷格其人和他的逻辑和哲学贡献获得轮廓性了解,并且获知有关弗雷格思想的各种新争论和新研究。  相似文献   
197.
198.
孝顺要及时 有一只小青蛙,老是和妈妈唱反调,妈妈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妈叫他往西,他编偏往东,有一天,青蛙妈妈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青蛙妈妈喜欢住在山上,不喜欢住在水边。  相似文献   
199.
”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是清政府根据当时蒙古诸部及西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项重要国策。它不仅对蒙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起到过积极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0.
“古远清”这个名字被媒体炒热是在他与余秋雨打官司之后。正是因为这起官司,古远清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他的生活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余古之争”成了“近年世界华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然而透过传媒运作的猎奇策略和社会舆论的围观心态给该事件带来的浮躁成分,拨开种种纷扰的遮蔽,应该如何冷静地看待这一文人之间的对话,是炒作、文人相轻还是其它?这种争执和纠纷的关键问题究竟在哪里? 他们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借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本刊记者在威海见到了古远清教授, 并且有机会与他做了一次详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