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民众心理学研究与当代哲学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正如威尔逊 (R .A .Wilson)所说 :最近 2 0年来 ,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所思考的三个传统问题 (心 -物关系、心灵结构、第一人称观点 )“均会聚于一个问题之中 ,即分别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命题态度或民众心理学的本质、地位和前途问题。”[1] 那么 ,什么是“民众心理学” ?其含义、内容、特征是什么 ?其地位和前途如何 ?研究民众心理学有何意义和价值 ?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民众心理学的形式、内容和实质“民众心理学” (FolkPsychology ,以下…  相似文献   
12.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重视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研究是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其实,在英美尽管没有出现像德法那样的“席卷各个角落”的解释学“风暴”,但也有对之重视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解释理论或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倡导这一理论的都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戴维森(D.Davidson)、丹尼特(D.Dennett)等。当然,英美流行的解释主义在解释的对象、旨趣和哲学的性质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拿戴维森的投射性解释主义来说,首先,尽管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释、理解如何可能这类问题,但它关心的解释对象不是书籍、绘…  相似文献   
13.
联结主义近来引起了认知科学的极大关注,因为它似乎有可能取代对于认知模型传统基于规则的研究方案。哲学家们也开始注意联结主义。认知的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特征研究认知的联结主义方案除了探讨近几十年来引导对认知的大量思考的传统的计算机模型外,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作为认知基础的机制的不同概念。这一替代模型是由我们对大脑的理解所引起的。即使它试图体现大脑结构的重要特征,但并未对中枢过程提供详尽的说明。确切地说,它倡导的是与认知有关的那类加工模型。联结主义结构的基本构成部分就是像神经元这样的简单单元,它们在任何特定…  相似文献   
14.
高新民 《哲学动态》2008,4(4):80-84
人之所以能超出自身、与他物发生各种联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具有弥散性、渗透性而非彻底封闭孤立的特殊存在,从内在根源来说,是因为人心有一种自主的、有意识的关联功能,即有意向性.  相似文献   
15.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心灵哲学通过各自独有的路径表现出了这样一种趋同,即深入心底去挖掘做人的奥秘,揭示人之为凡为圣的内在根据、原理、机制和条件,进而成就了特种形式的由心性角度切入的圣学。钱穆的安心之学最具典型意义,在重构理想人格的构成要件时,不仅正确揭示了圣人心理的构成、条件、形成机理,而且成功解决了中外哲学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问题,如他不仅重视真善美等价值的必要性,而且强调圣人还有富、贵、吉、福、顺、寿等特点。这些为世界价值性心灵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自然化意识和操作,但从实证科学角度所作的研究尚属阙如。这样的工作也值得我们今天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意义、语义性、意向性、表征和心理内容等一直是不同学科的专门研究对象.然而,随着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向纵深的发展,出现了一种与分流并行不悖的合流倾向.其表现之一是,有关学科在对意义等作分门别类的研究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视角把它们作为没有区别的统一的对象加以探讨,把“意义”、“内容”、“表征”、“关于性”和“意向性”等当作没有实质差别的概念加以把握.之二是,分析传统的意向性理论与现象学传统的意向性理论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最近又出现了靠拢乃至融合的趋势.之三是,在更高的层面对各种意义进行统一观照,以揭示最一般意义的“意义”和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从意向性问题到心理内容现当代意向性研究发端于布伦塔诺。他从世界观的高度指出 ,世界上的现象可划分为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但两者的根本区别不是前人所说的是否有广延、是否能思等 ,而是有无意向性。他说 :“我们可以这样给心理现象下定义 ,即心理现象是那种在自身中以意向的方式涉及到对象的现象。” (Brentano ,p .12 4)但是心理现象为什么具有他物所不具有的意向性呢 ?这是布伦塔诺以及后来许多思想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近年来 ,心灵哲学的某些研究表明 :心理状态是由于具有特定的心理内容或语义性才具有意向性的。福…  相似文献   
19.
危地马拉裔美籍哲学家卡斯塔涅达受迈农启发,敏锐地看到了世界中的真实事物在本质上相似于想象中的事物,创立了类似于迈农对象理论的样式理论,认为借助"样式"这个能涵盖一切领域的对象的最普遍的范畴可以对全部世界作统一说明。在样式理论基础上,为了打通现有诸学科的隔阂,揭示思想、语言与世界结构之间的通达无碍的关系,他构建起了"多元主义的大通哲学"体系。这些思想提出了许多新的本体论和元哲学方面的问题,代表了西方有无之辩的最新和最高水平,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所谓他心知问题包括:我心以外是否有他心存在?如果有,如何证明?我们能否认识他心及其活动、过程、状态和事件?如能认识,是怎样认识的?其基础、根据、性质和过程是什么?等等。民众心理学把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他的言语行为,作为认识他心的途径。但是,我们只能得到关于自心的经验,对他心没有确切的知识,因此一般的概括、推知何以可能,成为他心知问题上的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展开的观点有:类比论证:即根据他人行为与我的行为的类似性,类比推理出他心;行为主义论证:即认识他心等于认识他人的行为倾向;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只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