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2000年,加娅特丽·查克拉沃尔蒂·斯皮瓦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大学做了一场演讲,题为《一门学科之死》,该演讲稿随后在2003年付梓出版。在她看来,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文学研究,特别是比较文学研究只能依靠破坏和解构“出新为主的固有倾向”来苟延残喘(斯皮瓦克,2003:100)。除了后殖民研究今天已经列举的方法之外,斯皮瓦克还提出,应该从前现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着手,  相似文献   
112.
古典美     
女子侧面肖像细腻逼真,面部表情和姿势优美轻松,头发、皮肤、衣服、背景等不同材质的质感都真实而层次丰富,体现了画家坚实的写实功力。  相似文献   
113.
小羽 《思维与智慧》2008,(12):22-23
乡村是上帝赐予的,城市是人类创造的。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指出:“城市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这是学者的说法,但往普通人眼里,城市,其实就是我们流动的生命驿站。  相似文献   
114.
奥卡姆的唯名论的认识论吸收了强烈的现代意义上的外在论元素。他认为,一个信念是否是一种知识,取决于它是如何获取的,而认知者对这一获取过程可能并没有觉察。本文从两个部分分析这一理论。首先考察奥卡姆对知识这一概念的逻辑分析,然后集中讨论奥卡姆关于不存在之物的直观认知的特别理论,本文将说明,这一学说是认识论中一般的可靠论态度促成的。  相似文献   
115.
引言 退离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实践去反思历史学科的当前状况、存在理由以及发展动向,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人容易对自己的实践产生偏爱,倾向于把其实是自己的偏爱当做“最好的实践”。正如在历史写作中避免视角性是不可能的(洛伦茨,1997),  相似文献   
116.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一个仍需学界进一步言说的严肃话题。本刊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属于对关于毛泽东的同一个问题的争论。显然,作者之间是有着十分不同的视角的,其所依据的资料也并非完全准确可靠,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更非我们所认同,甚至某些是我们所反对的。但从总体上看,文章均属学术研究的范畴。把它们介绍给读者,目的在于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不同的学术资源。相信读者对其观点是能够加以判别与鉴定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7.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118.
存在(tobe)即存在于某处。本文的主题是:1.我们如何在空间和思想中给自己定向;2.尽管我们自己是感知的原点(对胡塞尔来说就是"定向的零点"),但在行动中我们并不必然表现为知觉场的中心和枢纽;更准确地讲,主导性的事物通常都具有一种中心化和分散化的效果;3.我们有一种自然倾向:去选择能让客体以最理想的方式得到观察的立足点,去画一些能同时从无数观点出发,统一地为我们呈现出地形学特征的图;4.对我们的地图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显然不仅有主体的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有格式塔规则和面向客体的考虑。最终,地图所显示出的总是比决定其自身构造的东西更多。存在就是被定向。  相似文献   
119.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析发展出一种对启示的新理解,这对神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不仅可以作为神学思想的一种范式,而且可以作为把启示事件理解为世界化话语事件的一种手段。在这里,世界化话语事件就是上帝话语事件。论文在考察海德格尔对存在-解蔽事件的分析之后,详细讨论了如何把这种分析用作理解上帝话语的一种形式基础。  相似文献   
120.
本文是奥尔特加著作中极少见的一篇较系统地回顾自身思想发展历程的作品。作者叙述了个人核心哲学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交代了其与德国近现代思想(尤其是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对德国自康德至哈特曼的数代哲学名家思想之得失做了颇具个人色彩的独到品评。文章既是对思想之情境性的哲理阐明,又是展现思想之情境性的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