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27对60~84岁(M=69.93±5.89)的老年夫妻测查了老年人夫妻依恋风格及夫妻冲突的特点。结果表明,老年人夫妻冲突具有低频率、低强度、较低的威胁性、较高的建设性及易解决的特点;不同依恋风格的老年人夫妻冲突的强度、频率、冲突解决程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冲突性质上,安全型依恋风格老年人感知到的冲突建设性显著高于不安全型依恋风格个体,但其感知到的冲突威胁性无显著差异;老年夫妻对冲突的感知存在冲突知觉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712.
情绪的跨文化识别的研究已经超越普遍性和差异性之争, 一致认为跨文化普遍性与差异性并存。新近研究表明, 关于情绪识别中存在一种群内优势效应, 即人们在判断与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人物的面部情绪时, 其准确性要高于判断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人物的面部情绪的准确性。情绪的方言理论可以解释群内优势效应。群内优势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争议, 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研究方法的完善, 进一步考察群内优势效应在个体人格特征或情绪维度上的差异以及多种识别线索的群内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713.
自诺贝尔医学奖设立以来,就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奖,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方法的颠覆,科研态度的浮躁,科研政策的困扰和科研资源的散落是其中最重要的四大因素。另外,人文素养的缺乏和一些传统的思维理念的局限,对此也有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14.
超声影像不同于其他影像方法,多为个人单独进行,很少有共同会诊机会,故其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在主观因素中个人思维方法起很大作用,所以为了提高超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15.
716.
采用生活取向测量、应对方式量表对51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人格型乐观主义、应对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初中生积极和消极应对策略在其乐观主义影响学业成绩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在不同学业成绩群体中,乐观主义、应对策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会产生变化,乐观主义和积极应对策略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717.
老年阶段进入依恋研究者的视野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才陆续开始的。十几年来,该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一系列研究考查了不同依恋对象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包括对兄弟姐妹、成年子女、配偶、父母的依恋以及一种特殊的依恋:符号化依恋;不少研究发现了依恋模式分布的年龄效应,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是老年依恋的主要模式,这与年轻成人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当前关于老年依恋的心理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领域:(1)老年依恋与慢性疾病中的照料;(2)老年依恋与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依恋的研究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恋的测量工具亟待改进,跨文化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18.
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学报》2008,40(6):701-708
采用实验室录像观察对中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的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2岁、4岁、7岁)。儿童2岁时,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观察。儿童4岁时,由于搬迁、退出或失约,有103名儿童参加。儿童7岁时由于以上原因有100名儿童参加实验室观察。在2岁、4岁、7岁至少参加一次观察的儿童有113名,而在三个时间点都参加观察的儿童有89名。我们对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整体发展的稳定性以及行为抑制性和非抑制性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儿童从2岁到7岁的行为抑制性的整体发展稳定性较低。从2岁到7岁,行为抑制性-非抑制倾向比较稳定的儿童共28人,占总人数的31.5%。而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不稳定的儿童为61人,占总人数的68.5%。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的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倾向有向中间型趋中的趋势。从2岁到7岁,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变化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19.
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以294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考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在中学阶段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态度、爱好、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6个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上,从初中到高中均呈上升趋势。但从初一到初二、从高一到高二的发展变化不大,从初二到高一普遍表现出自我表露的明显而快速的发展。从初二到高一是中学生自我表露发展的转折年龄。(2)中学生在自我表露各个维度的表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爱好和学习上表露的最多,其次是态度与个性,身体与金钱表露得最少。(3)在中学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中,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20.
本文考察了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并展望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形成受到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1965年社区心理学诞生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已发展成一门以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为核心内容,以多学科交叉、行动研究为鲜明特色的应用心理学新兴领域。目前中国正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又是社会结构中承上启下的中枢,因而社区心理学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