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要推动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地进行。通过对我校30项医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取得医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途径和类型主要有:依据科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积累临床资料和经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新的防治依据和指标;引进国外技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加以革新或改进;打破专业界限,从其它学科移植技术、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对现有仪器、设备、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的改进。中西医结合,也是我们期望对防治技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2.
儒家人学的理论基础是心性论,儒家心性论自孟子始具规模.孟子心性论不仅是其性善论的义理根据,而且还由此开出了宋明新儒家的心性之学.对于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大体上有二种理解:其一是“人性本善论”,其二是“人性向善论”.“人性本善论”者的主要理据,从根本上说,在于把性善还原为心善,然后进一步把心还原为理义之心,具有道德自觉的本然之善心;“人性向善论”者虽然同样把性善还原为心,但认为善只是人心的一种倾向,性善只是心善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实然存在.由此可见,对于孟子性善论的不同理解,源自于  相似文献   
23.
他,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和我在修院相识虽不到一年,但他的高尚品德,热忱的心灵,坚定的意志,却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是82年10月5日,离别了亲人,告别了故乡,来到佘山修院的。由于旅途的疲劳,一进修院就生病了。当时我很懊悔,因为在修院举目无亲,互不相识,失去了亲人的照顾,朋友的爱护。当我正在悲观失望的时刻,他来了。他那亲人般的温暖,无微不  相似文献   
24.
爱的奉献     
九十年代的第一个暑假,谁也没有想到会在无锡三里桥天主堂度过,更没有料到生活得那么顺利、快活、充实,更是那么有意义。这真要感谢我们的天主,是祂上智的安排和仁慈的眷顾,遂使我们在获得爱的同时,也学会奉献自己的爱。我们一行八人,于1990年7月中旬到达无锡,受命办起读经要理班。其时的无锡,异常的闷热,来自大湖之畔的凉风,便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想到肩负的重任,我们几个竟大气也不敢喘一下了。自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开办修院,培养神职接班人以来,办读经要理班,还是破天荒第一回。记得修道不久,有位老  相似文献   
25.
肖蓓苓  邹泓  陈玉珠 《心理学报》1982,15(2):103-108
此实验测定了20个大学生和青年工人的垂直错觉。错觉模式的诱导部分为一组平行斜线,测试部分为差不多互相垂直的竖直线和水平线。在平行斜线诱导下,被试产生了把测试部分看成垂直的错觉。错觉量的大小与诱导线的倾斜角度有关。把此错觉模式的诱导部分与测试部分分开,以实体镜观察时(一个眼各看一部分,两眼同时观察)则没有发生错觉,说明此错觉最初可能发生于视网膜上。此错觉可用侧抑制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26.
关于儿童对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儿童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促进公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有必要对不同年龄儿童理解公私关系,形成公有观念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发展的研究。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皮亚杰(J.Piaget)曾经研究的课题(1932)。皮亚杰用假设道德  相似文献   
27.
28.
章开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他通过深入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精辟阐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透彻解析中外基督徒有识之士的经典著述,站在跨文化对话的高度,对中国基督宗教史予以"全球地域化"解读.章开沅认为,只有构筑中国本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与植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9.
30.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