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4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探究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内在生活目标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两两均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22.
历史哲学的解释贯穿马克思的理论工作,不仅表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也体现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种在形而上学上要求很高的历史哲学,“对象性类本质的哲学人类学”是其历史哲学总构想的核心资源。在1843-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语境中,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历史哲学,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历史哲学构想辩护。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此时尚未完全把经验的-偶然的因素与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因素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19世纪50年代开始,马克思试图在批判的社会哲学形式中确定因果运作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人的类本质得以在经济过程中经验地实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彰显了他的历史哲学构想。马克思断然反对“概念的-哲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简单同一。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生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在欧洲,第一批听说佛这个名字的人大概是德国的神学家们。他们读到基督教教会奠基者之一圣·赫乐罗尼木兹(St.HI-eronymvs)的著作,其中提到佛陀奇迹般的出生,在中世纪,对佛陀的教诲没有人有具体的了解。一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一位德国哲学家了解到佛教教理方面的一些知识,他就是莱布尼茨。在那个时代,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的著作把中国的哲学介绍到欧洲,莱布阮茨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从中国人的躇作中吸收了一部分那时在中国传播的佛教思想。在其著名的作品《辩神论》中,他谈到后(佛)—一中国人对Bodda的称呼,并且涉及到…  相似文献   
24.
是否宁择直觉主义语义而不要经典语义?已知接受语义原则需要接受相应的逻辑规律,是否宁择直觉主义逻辑而不要经典逻辑?哥德尔第二不完全性定理对这两个问题有结论吗?虽然在哥德尔1931年的结果发表以后已提出了该定理的一些非构造性证明,例如布洛斯1989年的证明,但好象哥德尔最初的证明显然不会对逻辑选择问题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明显地在经典立场和直觉主义立场之间保持中立。哥德尔认为值得提醒他的读者们,他的证明确实是构造性的。他指出,事实上,第一不完全性结果是“以一种直觉主义无可反对的方式”得到的,并且也是作为他下述断…  相似文献   
25.
一要弄清形式邏輯的对象和作用,首先要弄清馬克思主义經典作家在使用“形式逻辑”这个概念时的涵义。因为馬克思主义經典作家使用“形式邏輯”的涵义,可以帮助我們对形式邏輯这門科学所包括的內容,以及这门科学的性质和作用获得正确的理解。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虽然沒有直接討論到形式邏輯的問題,但他在他的早期的哲学著作中,論到亚里士多德的邏輯的特点时,指出:“亚里士多德已經深思熟虑地指出了那种以某一抽象原則为出发点的方法的表面性,但他沒有設想这一原則在高級形式中的  相似文献   
26.
目前在我国邏輯問题討論中,出現了一种邏輯先验論、邏輯实証主义、实验邏輯和約定論的杂拌。他們儼然以“先进”思想者自居,公开攻击恩格斯的邏輯观点已經过时,①把邏輯理論中的唯物主义傾向說成是“形而上学”(这是自康德以来的唯心主义者給唯物主义者的名称);并認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只反对邏辑理論中的“形而上学”,而不应当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8.
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哈特力主道德与法律在概念上无必然联系的分离命题,持"合法律性的正当性"模式,把正当性萎缩成形式程序的合法律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合法律性的正当性"取消了对法律正当性之理性基础的考量。他遵循商谈模式的程序路向来重建法律的正当性,从基本立场、论证模式、权利审视及认可方式这四个向度来批判与修缮哈特的法律正当性理论,其"重建式的法律正当性"理论为我们研究法律正当性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9.
认识某一事物,实际上是指认识一个人所认识的事物。任何一种认识,除了认识客体之外,还有关于这一认识的认识。这种元认识意味着其中有一种对该认识的真实性的认识。这样,任何一种认识,不仅有认识性的要求,而且还有真实性的要求。比如说,“这是一支笔”,必然涉及(a)对一支笔现前存在的认识,而且还涉及(b)对该认识的认识,以及(c)对该认识的真实性认识。换句话说,我的认识(a)“这是一支笔,”必然暗示(b)“我知道我认识‘这是一支笔’”以及(c)“我知道我对‘这是一支笔’的认识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选取57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更强,而在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