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0篇
  1965年   15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10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的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例如,利奥塔(Lyotard)说,他将  相似文献   
112.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导致康德重新规定批判与高级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他改变他的总体批判计划,把对于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分成对于纯粹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力的三个单独的批判;后一个发现及其解决使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种平行关系,使理性的实践运用从思辨运用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实践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13.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114.
做错事的权利这一概念初看似乎是一个悖论。本文在排除了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之后,立足于道德权利的一般性概念对做错事的权利给出了论证。作者认为,道德对行为的评价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正确且可被允许的行为、错误且应受批评的行为以及与道德无关的行为。如果排除错误的行为,最终将会使道德权利变得贫乏,从而丧失保护个人选择这一重要功能。而且,做错事的权利也不涉及任何逻辑上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5.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弗雷德不仅复活了古代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个体的观点,而且将这个观点也运用到了属性范畴上,提出了与个体实体相应的个体特性的概念。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在这篇论文的第一部分,弗雷德就"个体"(individuals)这个概念,对其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中的思想起源做了穷根究底的分析和研究,在对《范畴篇》中许多关键性段落的理解上提出了发人深省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解,从而成功地为个体实体和个体特性的概念进行了辩护。而在此基础上,在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他又就个体实体的概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了"忒修斯船"的分析,对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实体的概念提出了富于启发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6.
20世纪60年代佩里.安德森与他的亲密合作者汤姆.奈恩与爱德华.汤普森围绕社会主义与民族性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佩里.安德森等人在具体历史认知和理论逻辑上的缺陷得到充分的暴露,而爱德华.汤普森则在反驳佩里.安德森等人的过程中留下一笔丰富的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17.
一、地中海两岸知识分子之间争论的核心:穆斯林的信仰与现代性要求的不相容观念 将传统主义和停滞的伊斯兰与理性主义和创新的西方对立起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东西。19世纪末以降,穆斯林的信仰与现代性要求的不相容性,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地中海两岸知识分子之间争论的核心观念(勒南,2002;胡拉尼,1962)。自那时以来,这场争论的用语并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8.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了。膜拜团体、宗教异端和他们“超凡能力”教主20多年前制造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令人唏嘘的脸庞、痛苦扭曲的身体、悲痛惨绝的事件也渐渐被人遗忘。远离了烽火硝烟,穿越地域和时空,听听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解读“膜拜”.丰富我们的认知和阅历.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善待自己和家人.  相似文献   
119.
让-马克·夸戈(Jean—Marc Coicaud),法国哲学家,联合国大学教授,主持联合国大学的“全球正义”的系列思想访谈节目,与各国的知名学者对话,讨论前沿思想问题,网上直播。夸戈教授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任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助手。本访谈有文字访谈与视频访谈两个版本,内容大部分一致,但视频版由于时间关系有部分问题没有讨论到,例如民主问题。这里是文字访谈的完整版。  相似文献   
120.
宗教哲学这个极其古老而应受到敬重的哲学领域,尽管一系列毋庸置疑的信号使人相信它方兴未艾,趋于鼎盛,却被归人俄罗斯哲学最遭忽视的“处女地”之列,其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原因看来在于意识形态因素。如果说在沙俄时代,是为了保护宗教免受哲学的觊觎,那么在苏联时代则相反,旨在防止哲学受到宗教的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