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202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又是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的作者。他在书法艺术、散文创作上的伟大创造,得益于他的道教文化背景。本文首先介绍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开放的时代,王羲之如何从原始粗鄙的五斗米道道士,变成一位吸收了南北文化精华的上清  相似文献   
32.
心灵的回归     
净因 《佛教文化》2007,(5):29-31
童年的我,在乡村长大,与玩具无缘,放风筝成了我那时唯一的乐趣,也为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新年刚过,田里的残雪尚未溶尽,杨柳却已发芽,桃树也开始吐蕾。在一望无际的田园上奔跑,看着风筝慢慢升起,心中的那份兴奋与喜悦,至今不能忘怀。到英国求学以后,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静静地看着蓝天下久违而又熟悉的风筝,心中若有所悟。  相似文献   
33.
在国外求学多年,偶尔也参加一些国际 性的会议,时常有充当翻译的机会。相互介绍 各自出席会议的代表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国 际友人很坦然地以某某教授、博士、研究员。 硕士及讲师等头衔分别把自己的成员介绍给 中方;而无论中方有多少出家人参加会议,几 乎都会不约而同地以“某某法师”作自我介 绍。此时此刻,我心中有一股莫名的惆怅。诚 然,在中国的古代,欲获得“某某法师”这一荣 誉并不容易,然而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教育 体系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大型的国际性学术 研讨会上,我们的出家人别无选择地以“某某 法师”来作自我介绍,…  相似文献   
34.
福慧双修     
佛教徒之间往来书信或节日庆喜,往住互相祝愿:“福慧双增”!如此良好祝愿,乃人之常情。但仔细思量,口头上祝福几句,是否便会满足心愿呢?依理而言,决无此事。要想增福增慧,必须躬行实践。佛经上常讲“闻、思、修”,“信、解、行、  相似文献   
35.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36.
现在谈谈论著《管子》的基本内容、它的经济观。在公元前四世纪下半叶、或三世纪初,该论著和孟子的著作几乎同时成为中国读者阅读的作品。这两部著作反映了两种对抗的思想体系。这两种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阶级斗争的社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要形成尖锐的冲突。儒家的经济纲领显得十分古老陈旧。儒家的理想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公社,在公社里大家集体耕作,邻里间互相帮助(“井田”制度,也就是“方田”制度)。对公社居民分配一样  相似文献   
37.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宗教职业人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以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名义开办的宗教职业人员进修班经过六个月的紧张学习已于1983年5月4日结业。  相似文献   
38.
本刊今年第一期曾对苏联哲学家伊里因科夫,特别是对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及其在苏联引起的不同反应,作了简要介绍。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在重大哲学问题上的论述,特别是苏联其他哲学家就他的论点所提出的针锋相对的反驳,我们在这一期上又选登了他的《辩证法和世界观》、《列宁的辩证法和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一书的结束语和伊利切夫的《论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职能》。今后本刊还将适当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望读者对我们的安排提出宝贵意见,并请提供稿件。  相似文献   
39.
为了彻底了解荀子类似论述的意义,必须了解出现这些论述的社会背景。罗根泽的《管子探源》一书对世界观产生的阶段勾画得很好。对这一世界观可以作如下定义:力图加强农业,力求最大限度削弱手工业和商业。对辅助行业持否定态度的新观点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但得到广泛的流传则是在汉朝初期。  相似文献   
40.
修行漫谈     
《法音》杂志出版了,大家很欢喜。顾名思义,它的内容,既有佛法音声,也应有国法音声,我首先表示祝贺,希望它长期办下去,做佛教徒的法螺。现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即佛教徙如何修行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一、唐代高僧神秀禅师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句法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明白佛教的道理,依法修行。如何修行呢?“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什么是尘埃呢?依经教来讲,有许多与道不相应的尘埃,大的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