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202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净因 《法音》2000,(11):3-14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相似文献   
12.
净因 《法音》2002,(2):3-13
2002年第2期总第210期惠能(638—713)开创的南宗之所以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各宗派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学者一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南宗因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惠能,因而取得了正统地位之后犤1犦,在士族政治经济力量被削弱、传统佛教思想遭到挫折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局部的思想解放运动犤2犦。在这次运动中,惠能通过对传统禅法进行变革与创新犤3犦,使之更能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犤4犦,其结果是把外来文化的佛教成功改造成为适应中国社会条件和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中国化佛教犤5犦,从而把…  相似文献   
13.
"以戒为师"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教。佛祖灭度后,佛法住世二千五百余年,其中堂奥,在于持守了"以戒为师"的金言。今天,中国佛教继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揭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之后,又提出"从心开始"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努力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放大光明,做大功德。本期,我们以"以戒为师"为题,发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净因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圣凯法师的一组文章,相信其中的真知灼见能带给大家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伊里因科夫(1924-1979)在苏联哲学界属于后起之秀。他从1953年获得哲学副博士学位并到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以来撰写了许多著作,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湛的见解。伊里因科夫一生研究的中心课题是唯物辩证法。他从不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些尖端而又难度极大的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回答,观点明确,前后一致。他的著作和观点往往成为争论的焦点,一再受到伊利切夫等人的点名批评,但也受到哲学界前辈罗森塔尔和凯德洛夫等人的支持。他的著作和文章曾被译成18种文字。他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使他一举成名。这本书被认为是在把辩证法当作逻辑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深入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著作。罗森塔尔为该书所写的前言指出,这本书“研究了辩证方法的最本质和最有趣的方面之一,即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该书被誉为“整个一代哲学家学习马列主义哲学的参考书”,成了“推动在这个方向上开展一系列研究的强大动力”。(苏联《哲学问题》1979年第6期)此书共五章,下面的译文是该书第五章《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的第一节。  相似文献   
15.
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们再简略地明确一下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要素,并探讨一下它对社会科学的影响,这或许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在下面讨论相互联结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观点:社会、意识、历史和个人。社会1.社会并不仅仅是许多个人的总和,“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但是,这种概念必须用社会(不管它呈现为什么形式,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思想来补充。人类是在实际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社会关系。2.因此,为了认识社会,我们首先考察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一、佛教并不主张贫穷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糊口,披星戴月,东奔西忙,他缺少的正是食物、睡眠。因此,他认为睡觉为人生一大乐事,信仰“睡教(觉)”也就很自然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仍在为生活而奔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精神生活!因此人类首先必须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然后才能谈得上精  相似文献   
17.
净因 《法音》2002,(3):10-13
四、回归之代价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革新成功,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禅宗六位祖师各人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证明。初祖达摩来华见梁武帝,话不投机[72],而“一苇渡江”[73],说明达摩“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纳。达摩遂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74]这说明达摩之“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无法为普通民众所接受[75]。达摩传教时,时常受到“取相存见之流”的讥谤,只得到道育、惠可等少数人的认同[76]。又据《历代法宝记》记载,达摩先后六次被义学沙门下毒,第六次终于…  相似文献   
18.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19.
净因 《法音》2000,(11)
前言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在佛教中,戒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五戒中的前四戒(又称四根本戒)称为“性戒”,所遮止的行为本…  相似文献   
20.
自性自度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学佛人“各须自性自度”,度自性众生。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邪正迷悟,愚智恶善,怎样来衡量判断呢?佛教认为:贪、嗔、痴三毒为邪,戒、定、慧三无漏学者为正;迷心迷色,悟无所得;愚人自缚,智者解脱;恶事害人害己,善事自利利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诸佛,本来平等,不假造作,本无所度。所谓度者,就是要明白心性动态,处理好身与心、心与境的关系,达到恢复自己本有觉性的目的。谈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