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几乎所有逻辑学导论教科书对"演绎"的定义都鼓励我们相信,归纳-演绎的区分存在于各种论证中,而且"演绎"的外延是明确的论证类。这篇论文中我们论证这种思路是错误的。特别地,我们辩护以下观点:为得到归纳-演绎区分而使用的典型的"演绎"之定义,要么太狭隘,要么不够充分。基于一个对归纳-演绎区分的收缩式理解,我们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分的内容没有超出批判性思维的两类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不久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欧和美洲的哲学和社会学》这一集体著作(由M.A.敦尼克、B.B.姆施维尼耶拉泽、А.Г.梅施里夫钦柯、Т.И.奥依泽尔曼、А.Ф.奥库洛夫、Т.А.萨哈尔斯娃、С.А.爱非罗夫编辑),由于它结构的独特性和哲学史分析的特点,显然引起了兴趣。 相似文献
15.
导言笔者以语言的怪事开篇。以色列主要人权组织——被占领土上的以色列人权信息中心有一个奇怪名称,叫做“比特色莱姆”(B’Tselem),它不仅在希伯来语中,而且在没有任何解开这种奇特性起源的钥匙的其他语言中都很陌生。…“比特色莱姆”就字面而言意为“照着……的形象”。在希伯来语中,这是单独一个词,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则不得不意译为一个转义词组,譬如说“照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当系统方法在实际上已渗透到现代科学知识的各个领域时,它也必定向伦理学渗透。系统方法的功能,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将众多的至今还不能归入某种具有逻辑内容范围里的经验材料加以调整和区分。我们认为,系统的自然科学准则同人文思维方式的标准和规范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发现道德研究的新的认识层次。 苏联学术文献中有把道德问题作为系统来研究的某种尝试。很多学者试图对道德现象作结构与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17.
广松涉认为,对近代认识论基础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和局限进行反思,首先需要将着眼点放在康德哲学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上。康德哲学的总的问题式就是在以先验逻辑学为基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位一体”的哲学构架中,探讨人的认识以及纯粹理性的先天综合判断及其能力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式潜含着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即“主体际共同主观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20.
实践关联关系的“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广松涉的“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松涉 (HiromatsuWataru, 1933—1994年) 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生前为东京大学科学教授、名誉教授。他一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独特的研究和见解。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 而是其本身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全部; 并且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既不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之物,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物质存在, 而是在一般意义上讲的动态的历史存在之物, 即自然的且历史的关系存在之物, 用广松涉的话说, 也就是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函数性、功能性、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