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中联系作业(GNAT)、外部情感西蒙作业(EAS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是测验内隐社会认知的4种新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继承与发展,都可以用来评定对单一态度对象的联想强度。文章通过实例分别对这4种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的设计程序、信度以及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2.
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态度改变的新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娜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34-839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内隐和外显态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近年来态度研究的重要主题。Gawronski和Bodenhausen提出的APE(Associative-propositionalEvaluation)模型认为,内隐和外显态度有各自不同的潜在心理过程:内隐态度基于联想加工,外显态度则基于命题加工。APE模型指出,正是由于联想和命题加工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内隐和外显态度改变的几种具体模式。文章介绍了模型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3.
恐惧管理理论(TerrorManagementTheory,TMT)从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需求角度对自尊进行了阐释。大量实证研究对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验证。该文对TMT的理论起源和基本观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TMT关于自尊的“焦虑缓解器假设”和“死亡突显性假设”以及“防御的双重加工模型”,并对TMT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4.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23,46(1):245-252
内隐印象更新表现出比外显印象更新更难、自动化或无意识发生和形成越快更新越快的特点。新近研究发现,相对简单的信息就能导致内隐印象的改变,其中,信息诊断性发挥了关键作用,新信息的强度、可信度、重新解释和归因以及预期刻板信息的一致性均是内隐印象更新的重要发生条件。社会认知维度和效价等因素、动机因素和不同的情绪情感等也对内隐印象更新有影响。进一步揭示内隐与外显印象更新差异的加工机制,探究不同信息要素的作用及印象更新的前因与后效,采用多样化的内隐范式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提供更多证据,加强本土化和跨文化比较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5.
舒克斌 《美与时代》2006,(12):25-26
庄子的审美理想是追求“道通为一”、与“道”同游的“逍遥游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须经历“心斋——“坐忘”——“朝彻”三个递进的心理层次变化。  相似文献   
106.
麦加的黑石     
在爱德华·W·赛义德的名著《东方学》之后,另一位阿拉伯裔的英国穆斯林学者齐亚乌丁·萨达尔(Ziauddin Sardar)又著述了同名作品,论述了在中世纪、启蒙时期、殖民主义时代及现代性的影响下,东方主义怎样被不断改写与反复运用,它不但没有销声匿迹,而且将自身再形成为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7.
人们在讨论儒家视域中的"金规则"时,往往只引用《论语》中的有限几条。事实上,整部《论语》有许多文本材料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关,比如"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对此,可以借鉴法律审判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引入"清白"这一法学术语,借用博弈思维,按照"利者,义之和也"的进路,设计一个伦理学实验。进而经过论证可知,在互相"逆诈"的"囚徒困境"中存在着一条必然导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仇必和而解"之路。康德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包含对己、对他或共同的责任意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逆诈,不亿不信",既是自我限制的原则,也是沟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8.
欺凌是一种群体动态过程,同伴生态是欺凌发生发展的重要情境。虽然已有研究重视影响欺凌的同伴因素,但从群体动态关系视角细致探讨欺凌相关行为(欺凌、受欺凌和保护行为)发展变化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从社会网络与欺凌相关行为相互影响的关键问题入手,重点考察欺凌相关行为在同伴关系网络中的发展进程,揭示了同伴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内部关系作为欺凌相关行为是否发生、如何发展的重要生态标志,阐明了存在相同行为特征的个体分群汇聚的选择效应和群体内行为传染的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应结合多维社会网络、多类型网络结构和关系特征、不同欺凌角色以及我国本土化特点等进一步加强欺凌治理的群体生态研究,从而更好地为群体生态层面上的欺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9.
本研究同时从热情和能力维度独立和互依视角,采用同伴提名法考察社交与工作导向情境对“热情优先效应”的增强与削弱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导向情境下表现出明显的“热情优先效应”;(2)工作导向情境对能力的突显效应与“热情优先效应”的表现相反:在热情与能力独立视角下,情境的削弱效应使得“热情优先效应”无法表现;而在热情与能力互依视角下,“热情优先效应”则强于情境对其的削弱效应。  相似文献   
110.
意识的原理是21世纪科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心理学历来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从事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人员队伍迅速扩大,如何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意识的 核心问题,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总 结了目前该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思路,同时提出了意识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