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272.
1962年,在吉蜀文化发源之地之一的德阳,一所学校伴随着一所企业的发展诞生了。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五十年薪火传承,五十载沧桑砥砺。德阳市第三中学走过了创建、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浪花飞溅的一瞬.然而对于德阳市第三年中学来说,五十年不仅代表着一种历史,更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德阳一所颇具影响力的中学,她的变迁历程,也是德阳教育五十年来飞速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273.
四月,草长莺飞。在平昌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中,四川平昌县教体局开展了评选“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校长,人民满意学校”“三满意评选活动,记者深入基层,了解民意,通过走,访,看,让“三满意”教育开展真正落到了实处,即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落实,也是对百年大计,教育先行的积极回应,更是决不辜负山区人民对教育厚爱的砥砺前行。他们或境界高远,师德高尚;或学识高深,言行高雅;或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或励精图治;殚精竭虑;或以文化底蕴影响一方文风,或以先进理念彰显办学水平。他们用爱与责任,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师道、典范的师表,对教师的价值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对平昌教育群体的风采作出了最集中的展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师者的内涵和价值,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楷模的力量和影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者群体的在小县办大教育的无穷力量。  相似文献   
274.
回顾胰岛素发现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胰岛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胰岛素的发现不仅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亦改变了糖尿病学史.  相似文献   
275.
我认为这部辞典有这样两方面的特点,值得医学人文学术界大力宣传与学习.  相似文献   
276.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侵及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本身就可以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然而与此同时,治疗狼疮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新型治疗方法更加大了感染的风险,其间的矛盾不言而喻,因此治疗上药物的取舍与剂量大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77.
放射治疗是目前许多恶性肿瘤的重要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放射线本身具有诱发恶性肿瘤的远期效应.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长期生存的患者逐渐增多,放射诱发肿瘤的病也在逐年增加,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放射治疗诱发第二恶性肿瘤进行综述和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78.
囊虫病是一种由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主要引起脑、眼等重要器官或组织损害的常见寄生虫病.目前时其诊断的实验技术研究已发展到高层水平,但被临床应用的并不多.本文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和回答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拟解决临床问题的见解与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279.
段文杰  卜禾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0):1831-1843
积极心理干预是一系列基于积极心理学基本原理而开发的干预技术和干预活动的总称。“内容取向”和“机制取向”是其定义的主要观点, 目前主要有认识和运用积极特质、感知和欣赏积极体验、训练和养成积极思维、建立和维持积极关系四大基本策略。干预通过认知、情绪、行为、需求、脑神经等机制产生效果。活动、参与者、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影响干预效果。未来研究需将内容取向与机制取向、独立运用与整合运用、效度原则和经济成本相结合。  相似文献   
280.
本论文集中探讨柏拉图哲学中的Notbeing概念。这个概念在“虚无”和“虚假”这两个语义之间的混淆使得柏拉图的哲学论证在多个场合出现困难。首先,它反映在《国家》第五卷中关于“意见”(doxa)的对象问题上;然后,它出现在《泰阿泰德》中在关于“虚假的意见”之可能性问题上;最后,在《智者》中,柏拉图试图彻底澄清这个问题,并最终以他特有的方式解释了Notbeing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