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1.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3~6年级小学儿童363名,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考察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养育方式呈现出相似的相关模式;2.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其中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因子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呈显著的正向一致性或典型相关,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敏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将这种以不断担心负面的社会评价为特征,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敏感,并采取防御性行为(如服从或抑制行为)以避免负面社会评价的倾向作为个体一种整合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传染性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并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未来研究应发展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进一步地整合相关模型,明确人际敏感影响健康的内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研究者和我国学者对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研究,包括(1)儿童分享观念发展;(2)分享行为发展,分享行为与分享观念的关系;(3)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如认知因素中的角色采择能力、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及自我概念等因素;情绪因素和榜样影响等。作者认为,中国心理学者在当前应该更多地开展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分享观念和行为的研究应该在更深层次展开;对分享行为研究方法设计上,应该开展一些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尊的毕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尊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介绍了自尊的毕生发展研究在近三十年来的进展, 主要探讨了自尊的稳定性及其毕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 指出自尊毕生发展的研究将来应关注自尊的纵向研究和本土化研究, 并注意区分和探讨不同形式自尊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运用修订的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对我国城乡47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欺负与受欺负的性别差异问题,结果表明1.小学生和初中生受欺负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男孩中欺负他人的比率却极显著地高于女孩;2.中小学生对欺负问题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对欺负的态度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的影响;3.中小学生不同欺负方式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直接的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显著地高于女生,而言语欺负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欺负是儿童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又相对稳定的一种现象。章综述了近年来对于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讨论了欺负、受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人格特点,并对研究的启示和意义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8.
尤尼斯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尼斯等人关于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观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人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这种尊重的品质。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观是对艾里克森和柯尔伯格理论的继承和超越,但有关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189名3-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从独创性、适当性、有效性、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八个指数,考察了儿童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三种典型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结果显示:(1)小学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与其实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2)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地高于3年级,在三种情境中表现出类似特点,4年级前后可能是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20.
声旁部分信息在儿童学习和记忆汉字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谷传华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03,35(1):101-105
运用匿名问卷法对811名4—6年级小学儿童施测,考察了小学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欺负他人、受欺负的发生频率与神经质水平、外向和自尊水平均存在显著相关,同时欺负他人的发生频率和精神质水平相关显著;(2)精神质、性别可以显著预测儿童欺负他人的概率,而年级、神经质、自尊和精神质可以显著预测儿童受欺负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