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6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须弥横太虚,六尘蔽性天,劫火洞然时,何必待烧尽,大地浮香海。四大遍法界。此个坏不坏。然后无障碍。空@德清~~  相似文献   
32.
《淮南子》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英文谚语也有类似的表述:每朵乌云都有银亮的内层。  相似文献   
33.
王丽心  贤清 《法音》2009,(6):58-59
6月10日.中国佛学院举行2009届本科学僧毕业典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佛学院第一副院长学诚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袁莎、国家宗教局四司副司长张剑等领导及中国佛学院师生100多人出席了典礼。毕业典礼在“国歌声”中开始,随后由一诚法师拈香.主法诵经。  相似文献   
34.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基督教两会(以下简称北岸两会)在省民族宗教厅、莆田市民族宗教局及省、市基督教两会的领导、关心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宗教工作的“三句话”精神,以满腔的信仰热忱投身于这~时代的伟大洪流,实践真理,服务社会,见证基督,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5.
本刊讯4月10日上午,世佛联秘书长攀洛.泰阿利及泰国僧王代表一行13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学诚副会长、王健秘书长的热情接待。  相似文献   
36.
凡清 《哲学动态》2005,1(9):13-17
个性作为单个主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殊方式、表现特征和主体倾向性,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交往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相互关系,是主体间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交互性关系.语言在交往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即主体在交往活动中需普遍遵循的规范,构成理解的前提.语言能力就其作为主体进行交往活动的基本能力而言,是交往行为的可能性条件,因此,语言能力就其是个体存在者进入交往活动所应当具备的资质而言,同时是构成其个性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7.
在德国柏林一条街道上,巧克力的售卖商家把自动售卖机推上了街头,让你想吃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买,但是同时,还得花费点功夫。原来在自动售卖机旁边,有一个奶牛模型,淡紫色的奶牛模型很是可爱,距离售卖机约有三米远,买的时候,用手触屏,同时另一边的手指还需要和奶牛模型的头部接触,才能把两者之间的信号进行传输,巧克力才可以在售卖机售出。而且每当第一个人买了,奶牛就会远离一些,第  相似文献   
38.
本刊讯8月14日,北京龙泉寺隆重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龙泉基地揭牌仪式。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  相似文献   
39.
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哈特力主道德与法律在概念上无必然联系的分离命题,持"合法律性的正当性"模式,把正当性萎缩成形式程序的合法律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法律实证主义意义上的"合法律性的正当性"取消了对法律正当性之理性基础的考量。他遵循商谈模式的程序路向来重建法律的正当性,从基本立场、论证模式、权利审视及认可方式这四个向度来批判与修缮哈特的法律正当性理论,其"重建式的法律正当性"理论为我们研究法律正当性问题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0.
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长江  王宪清 《心理科学》1993,16(4):205-210
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