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99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性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探讨其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与其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时间管理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不同因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时间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平衡,同时也能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12.
虚拟化身(virtual avatar)是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虚拟自我呈现方式, 通过操控虚拟化身, 玩家可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拥有新的身份。作为现实自我的投射和展示, 虚拟化身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 并带来自我的变化。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虚拟化身对个体自我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在视频游戏中操纵虚拟化身进行行为和身份模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原因。另外, 已有研究表明虚拟化身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受到化身线索、视频游戏特征及个体因素的影响; 自我临场感和化身认同是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深层次影响和长期影响, 化身形象和行为两种线索的交互影响, 以及虚拟化身带来的自我概念改变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并加强该领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319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群际背景中,个体对圈内和圈外的规范者和偏常者的评价模式,探索白乌鸦效应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群体内,个体评价偏常者总是高于规范者,这与国外研究不一致;个体评价圈内规范者高于圈外规范者,评价圈外偏常者高于圈内偏常者,这与以往研究的白乌鸦效应一致;(2)随着偏常成员偏离忠诚的程度加剧,个体对规范者的评价更积极,对偏常者的评价更消极;(3)随着群际偏见提高,个体对圈内规范者的评价提高,对圈内偏常者的评价下降,对圈外成员的评价不受群际偏见影响。  相似文献   
14.
Brown和Bigler提出了儿童歧视知觉模型,分析了歧视知觉的三个影响因素:认知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体差异因素,每个因素都包含了多个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子因素。该模型展示了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歧视知觉的机制。完善该模型需要探讨其与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群际理论、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的兼容性。歧视知觉的类型需要进一步细化,因此在综合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和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歧视知觉的分类方案。未来研究还要进一步探讨情绪、文化以及年龄因素对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探讨该模型对歧视干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问卷调查了775名小学四、五、六年级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对于道德脱离的影响及道德脱离对其社会行为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的移情和道德认同均对儿童的道德脱离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儿童的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则是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IS Scale)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0名高中生,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水平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检验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对其情绪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存在不同影响,从而更为完善地揭示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父母冲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通过威胁知觉的中介作用;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和情绪失调)而正向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7.
以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同时考察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及偏差对社交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儿童完成同伴评定、知觉评定、社交自我知觉和班级戏剧量表。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同伴接纳知觉越来越准确;儿童的同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四年级男生的异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低于女生;(3)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正向预测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但对活跃退缩不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515名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和偏差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由儿童评定自己对同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预计同班同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并完成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量表。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知觉绝对准确性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但同伴接纳知觉相对准确性可以显著预测当前和一年后的孤独感。(2)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朋友提名和Beck抑郁问卷,以73个班级303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班级朋友网络中不同连接步数朋友的抑郁水平对个体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互选朋友数量对抑郁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在控制了互选朋友数量的影响后,互选朋友中是否存在抑郁者,对个体自身的抑郁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提名与被提名的直接朋友和两度距离朋友中,抑郁朋友数量对个体的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同性抑郁朋友的数量对个体的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异性抑郁朋友的数量对个体的抑郁则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抑郁朋友在班级朋友网络中的影响范围仅限两度距离以内(包括两度),且这种影响不受朋友关系方向的限制。随着抑郁朋友的数量增多,个体抑郁的风险也显著增加,然而抑郁朋友对个体抑郁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同性抑郁朋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宗奎  范翠英 《心理科学》2003,26(5):834-838
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小学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的关系。采用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三种情境中的社交问题解决。结果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对社交目标的选择并无显著差别;而在发动交往时,被拒绝儿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帮助。被忽视和被拒绝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儿童,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低于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