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88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120篇
  1986年   85篇
  1985年   109篇
  1984年   103篇
  1983年   131篇
  1982年   87篇
  1981年   80篇
  1980年   72篇
  1979年   76篇
  1978年   61篇
  1966年   49篇
  1965年   132篇
  1964年   105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65篇
  1957年   56篇
  1956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01.
自画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出生于奥尔登堡城,父亲出生于耶伏尔州,母亲出生于布加丁根,两地均临北海海岸。在我的整个童年时代,我们每年都到佛里兰岛消磨时光,并同大海一同成长。我记得,我三、四岁那年,我们曾住在斯皮格罗格,但根本不记得那里是大海,而只记得灌木丛和房屋。但几年后,我们住在诺德尼岛,傍晚时分,父亲拉着我的手,走下宽阔的海滩,向大海走去。退潮了,路穿过清洁的海滩,那番情景,令我惊讶,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802.
一他人不是作为客体或对象向我显现 ,这个说法 ,并不只意味着我不把另一人作为我支配的一个东西、一个“某物” ,而且还主张 ,在我自身与他者们 (theothers)、我与某人之间建立的原初关系不能被不恰当地说成是占有、把握和受制于客体的认知行为。这个被假定是外在的客体实际上已经被我包含了 :因此内在和超越的含糊身份也已经被我包含了。与他者们的关系正是这种含糊性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老传统的终结。在这种唯心主义老传统中 ,语言的出现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一种手段 ,通过它使严格说来是发生在我们内部的事情让外人知晓 ,或者是作…  相似文献   
803.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相似文献   
804.
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本世纪,语言哲学对古典心智哲学的批评常常被理解为哲学范式一个不可逆的决定性转向,即从主体哲学转向了交互主体性哲学。这一转向在阿佩尔和哈贝马斯的著作中不断得到认同。因此,阿佩尔鲜明地倡导先验哲学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折。不是单个的、自我-意识自我,而是语言共同体,即交互主体性,才应被看作为基本的先验框架。阿佩尔和哈贝马斯都认为,哲学范式的这一转变对现象学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挑战,并且,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讨论的结果经常是否定性的。他们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看成是古典主体哲学最后一次也许是最有力的尝试,并竭力揭示其唯我论的荒谬和困境,希望借此来显示他们自己的倾向的合理性。简而言之,他们声称,胡塞尔所运用的真理和意义概念无视其内在的交互主体性特征;胡塞尔的理论不能解释那种表征交互主体性的特定的主体-主体的对称性关联,它完全受制于一种唯我论的、定位于主体-客体的意向性概念;并且最后,胡塞尔自主的主体性概念也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自我-意识和个体性远非自我一般(sui generis),而只是那个更为基础的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05.
评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和引人注目的领域 ,近几十年来 ,著名的思想家和重要的论著不断涌现。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翻译、介绍工作相当积极、多产 ,尽管如此 ,由于起步很晚 ,不少重要篇章至今尚未译 ,本栏目将择要选介 ,以期研究者和读者能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脉络和进展有一全面、深入了解。哈贝马斯访华 ,进一步激起了对他的思想的关注 ;当代政治哲学中 ,平等问题和正义问题一样处于中心地位。本栏目的介绍工作从这两个话题做起。  相似文献   
806.
尼采的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当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世界中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影响范围冲破了那种通常把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分开的、理论与实践的传统界限。而且 ,他的学说已经在公众中广为传播 ,即使在那些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从未读过他的著作的人中也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 ,这似乎与尼采本人的不为群氓写作的主张相矛盾。值得注意的是 ,尼采是一位自诩的颓废者、虚无主义者、无神论者、反基督教者、经院哲学的反对者 ,社会主义、平均主义和“人民”的严厉批评者。他拥护贵族的政治观念 ,坚决主张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他甚至劝说男人到女人…  相似文献   
807.
6.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但与此先于原初的这个关系不还是一种收回(r啨cup啨ration)吗?①让我们将此更仔细地察看一下。应承者之应并不把这不同时话题化,就好像这不同时是被留下来的、被记住的或被历史地重构出来的一样。此应不能进行话题化或进行把握。但这不是出于软弱无力;对不能被容纳者而言就无所谓容纳能力。此一非现在之为不可把握是由于其无比巨大,或由于其“无比(superlative)”卑微,或由于其———例如———善,而善即无比(lesuperlatif)本身。此一非现在在这里是不可见的,是被分开的(或神圣的),并因此而是一非起源(non-origine),是无…  相似文献   
808.
人类的思考都是对观念的思考,它的前提是对既有认识都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人类思考依其怀疑程度而分类,哲学思考是所有思考中最具怀疑精神的颠覆性思考。政治哲学是一切有关政治生活思考中最具颠覆性的思考,它的起点是人类的政治生活经验,但政治哲学追求的不是什么确定性或确定性的基础,也不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指导,而是对现有政治生活认识的批判与颠覆。政治哲学区别于其他形式哲学的地方在于,它始于政治经验,又保留着与政治经验进行联系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09.
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伦理学与作为应用的“实践”伦理学的严格区分,是随着近代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对立兴起的,在古代的哲学中不仅不存在这种区分,而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区分使得哲学伦理学本身变得可疑,事实上也陷入了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在哲学伦理学内部可以看出有两条可能的出路,一条是康德的形式主义路线,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道路。但两者都不能独立解决这一困境,而要互补为一门伦理学可能的部分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10.
作者通过对文本的考证,论证了法的绝对命令的存在,以独到的视角分析《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与《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并得出二者所研究问题的内在统一性,提出了法不从属于道德,道德也不优于法,法与道德并列的理论,从而得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在内容上为法和伦理提供共同的基础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论述了法的绝对命令的先天性,证明了正义的原则是绝对有效的先天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