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目的:探讨羞怯对高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中学生羞怯量表、学校适应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自我关注量表对山东省177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羞怯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学校适应,还能通过核心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学校适应; ②自我关注在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径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2.
丁四新 《哲学动态》2002,(11):12-15
从竹简本到帛书甲本,从帛甲到帛乙本,我认为《老子》文本有着比较明显的递变痕迹可循。但从帛乙到以后诸通行本之间却似有文本递嬗变化上的断裂。帛乙《老子》只分篇不分章,完全符合司马迁所言“著书上下篇”的例子,而诸通行本则在分篇成书的基础上却有着完整的81章分章系统,其间当有一段文本演变的历程需要走过。《汉书·艺文志》云:  相似文献   
63.
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帛书<缪和>、<昭力>之"子曰"即是"孔子曰",并非指"讲师之言".而谬和、昭力等七人,皆当为孔子晚年弟子,而非汉初人物.由此还认为,<缪和>、<昭力>乃是儒家研<易>著作,而战国至汉初流传的诸种<易传>皆当以孔子为宗主,且多与孔子晚年弟子及其后学相关.  相似文献   
64.
作为一种融认知技能与思维情感特质为一体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使其在社会生活层面上予以弘扬与践行。在运用批判性思维引导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成员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质,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率与效果。  相似文献   
65.
弱视作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神经功能影像学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将其应用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为弱视发病机制的中枢神经系统假说提供了有利证据.临床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科技的进步和多学科的合作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通过研究西方前卫艺术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现当代绘画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诠释和发展。在可供参考的文本中找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特性,是对于符号的诠释还是关于反叛精神的体现?西方结构主义给现代艺术提供了"语言"和"精神层面"的解读方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选择加上绘画的普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67.
公元前21世纪夏启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宣告浪漫天真的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制社会是一个充满杀掳,充满残暴与血腥的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奴隶社会也创造了灿烂瑰丽的文化.正是由于奴隶们的汗水,他们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虔诚,才会有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青铜雕塑.  相似文献   
68.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这已经被学界所公认。那么为什么一位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除了文化之间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相似文献   
69.
70.
丁四新 《哲学动态》2006,12(12):52-59
二孔子之道:忠恕、仁、德性伦理对于孔子之道,万白安(BryanW.Van Norden)在《亚洲哲学》2002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孔子之道》的文章,[10]对于学术界关于“孔子之道”的解释做出了概括性的回顾和评论,并阐明了他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学界主要有两个解释路线:一组解释将《论语》4:15(第4篇15章)中曾子以“忠”(loyalty)、“恕”(reciprocity)代替孔子教义中的“一贯”(one thread)作为理解的关键;[11]最近有些解释者则强调《论语》13:3(第13篇3章)中孔子论“正名”(correctingnames)的观点。[12]在万白安看来,这两种进路因建立在非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