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产前筛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前筛查是指通过经济、便捷、无创伤的方法,查找出某些严重病症的高危个体,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阻止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从哲学和医学伦理学角度对产前筛查的认识、意义和运用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3.
姜丽娜  罗大华  应柳华 《心理科学》2007,30(5):1113-1115
目击证人辨认对司法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其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影响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的因素,即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并分析了目击证人辨认研究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44.
再论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度行为的道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制度行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认同、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度行为主体不是“经济阉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必定会影响到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道德合理性,这是关系到经济运行秩序是否道德公正的首要因素。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制度伦理对经济运行秩序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5.
采用辨认后反馈范式研究不同队列呈现方式下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自信心的影响。结果发现:(1)所有辨认者中,反馈组被试自信心显著高于控制组被试的自信心;反馈方式与辨认选择的交互作用显著,辨认选择与列队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2)积极辨认者中,反馈组被试的自信心显著高于控制组被试的自信心;正确辨认被试的自信心显著高于错误辨认被试的自信心。结果表明:目击辨认中存在辨认后反馈效应;积极辨认者中辨认自信心可以作为辨认准确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冯晓青  罗晓霞 《学海》2012,(5):139-146
商标“抢注”风潮折射出我国商标注册制度的缺陷,如何在维护商标权的稳定性与商标权取得的公平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我国,坚持商标注册制度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在此前提下,在先使用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和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应成为对注册商标的必要限制.在先使用者通过使用所获得的是一种弱于权利的法益,并非在商标法之外创设权利.我国应从立法上明确有一定影响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条件与内容.  相似文献   
149.
一、实践实践哲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哲学体系自身。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如阿·卢格、布·鲍威尔和莫·赫斯等人,曾经被这个哲学术语强烈地吸引,他们中的有些人通过强调实践和社会领域之间的联系,而赋予这个概念以某种新的意义。卢格在1843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在讲到黑格尔哲学时说:“德国所进行的理论解放是如此彻底,这是世界  相似文献   
150.
社会认知主要围绕"理论理论"与"模仿理论"两个经典模型来解释人际间的理解。这一主流框架既包含重要的洞见,也隐含着成问题的理论预设。同感现象学及其当代的代表"直接感知理论"对上述框架提出挑战,认为他人认知的起点不是认知者的理论推理或者心智模仿,应该回溯到认知者初始的感知经验,认为感知是通达关于他人心智生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