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7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理证 《法音》2006,(11):8-10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切实承担起全球责任,遵循全球伦理准则。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宗教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Küng)曾经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一个地球,多种宗教,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多种宗教如何相处?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人类…  相似文献   
212.
“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的认知,而《周易》奠定了“仁生”伦理情怀之基调.此“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展现出根本性、共生性、积极性等特质,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13.
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214.
婴儿气质的追踪研究——中美跨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际上对婴儿个体差异研究的兴趣正在增长。由于对父母一孩子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导致了对婴儿气质追踪研究的浓厚兴趣。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Goldmith和Cam pos根据七十年代十多位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把婴儿气质的研究综合鉴别,分为四类:行为的模式;时间恒定、遗传与适应性行为的发展;新生的特征;以及社会对身心特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5.
几何人生     
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一条射线。呱呱坠地是起点,第一声啼哭,吹响了我们行进的号角。鼓角声中,我们一步一尺,执著前行,丈量人生之路,描绘人生的线条。即便生命结束了,我们可以让思想繁衍,让精神留传——就像屈原,用水浇灭生命,把高洁留给了我们;就像拿破仑,其生命被孤独吞噬,却把执著留给我们。人生,真的可以没有尽头。  相似文献   
216.
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217.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5,(6):34-35
本期漫画的故事选自《出曜经》。人们往往将空幻当作真实,希望将空幻的“名利”永远攫在自己手中。这正如同公主欲得水泡来作花环一样。这种念头很普遍,即使明白“镜花水月终是空”的理论,如无实际的证悟,也难觉醒。公主亲手取泡,终无所得,厌舍而去,便是这个道理。只有到这时,公主因起贪心而造的“意业”才算消了,否则她还要为求不得水泡花环而苦,  相似文献   
218.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说的故事,是根据《楞严经》中一段内容编的。经文说:“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  相似文献   
219.
说僧装     
佛教的服装文化同佛教的教义一样,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及风情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由于流传的时间之久远,地域之广阔、民族之众多、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地理气候的差异,使佛教服装在各个地区、民族形成各自不同的服装文化。因此,佛教僧人的服装无论从色彩、种类或形式差异等各个不同角度都体现出了佛教服装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一、佛教僧装的历史渊源从佛教僧人服装的历史渊源来看,佛教僧侣的服装,根据佛教的制度,仅限于三衣。如果依照佛典,僧侣最初只穿一件“粪扫衣”,…  相似文献   
220.
一、有一居士,家道小康,但只着破衣烂衫,食粗茶淡饭,常坐卧于污秽之处。二、问之河故,答:“行知足少欲之道。”三、瘦和尚道:“居士知足即是,如有盈余,可行善事,何必如此苦行?”居士消声告三僧:“为修来日大福报。”四、胖和尚道:“知少欲,重在戒一个贪字,如此苦行为求大福报,形虽苦,心仍贪,不足为道。”居全不解。五、小和尚道:“昔有某甲,于一破旧屋中,发现宝藏,当即找来该屋主人。六、甲告主人道:“快取走此处宝藏,可改变你困窘之境。”七、主人道:‘俄知此宝藏非止一日。未尝有攫取之。C。”/\、甲问:“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