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小和尚讲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早已有人画过,这次特选它作内容自有一段因缘。在灵山大佛脚下的大圆厅中,为某种原因曾塑了一座巨大的象,当佛研所为灵山佛教文化博览馆策划安排时,深感为难。尽管大象与佛教有一些关系,但这样一座象既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能供人敬奉,如果迁走、毁掉也都不妥。想到佛祖当年常用寓言故事弘扬佛法,我们制作了一组“盲人”,把“盲人摸象”的故事形象地介绍出来,而将此大厅布置成了佛教寓言故事厅。(见中心插页)过去这则寓言往往作为讽喻主观片面者,在这里谈了点我们的体会。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  相似文献   
42.
移情能力──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讲的移情通常是“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它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破译他人情感的能力。人际情感智力(情智或情商)越高,研读他人的情绪感受也就越加准确。心理学里的移情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同情,即感知、觉...  相似文献   
43.
认知负荷测量模型使用产生式编制计算机程序,对人们在解决同构问题时运用手段-目的分析的策略与非特定目标策略所引起的不同认知负荷进行模拟。利用工作记忆中语句的数量、产生式的数量、求解循环的次数、匹配的条件总数等指标来测量认知负荷,从而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4.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45.
主持寄语小和尚的故事出自《生经》。附佛外道往往利用众生不明佛法,假借佛教片言只语装点自己、迷惑群众,众生一旦接触佛法真谛,佛法光辉自然使附佛外道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象乌鸦一样逃离开去。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46.
<正>难以忘怀与她美丽的邂逅。曾经那些珍藏于心的记忆,如同过往的旧相片,每当拾掇品味的时候,总是令人意犹未尽,感动不己。或许是因为成长于有基督教信仰的家庭,又或许是心中始终感恩于那份信仰的悸动,圣经——当我第一次与她不期而遇时,便注定了我们从此难舍难分的情。  相似文献   
47.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48.
一、佛教并不主张贫穷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糊口,披星戴月,东奔西忙,他缺少的正是食物、睡眠。因此,他认为睡觉为人生一大乐事,信仰“睡教(觉)”也就很自然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仍在为生活而奔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精神生活!因此人类首先必须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然后才能谈得上精  相似文献   
49.
《鹦鹉救火》的故事出自《旧杂譬喻经》,这个故事生动而感人,很有教育意义。初读时容易使人联想到《精卫填海》,但细细一想,就会发现它远远超过《精卫填海》。尽管两个故事都表达了一种毅力与决心,可是《精卫填海》的出发点是“恨”,而《鹦鹉救火》出发点是“爱”。  相似文献   
50.
念珠选粹     
~~念珠选粹@净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