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6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1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80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神为了完成救赎,正在不断地做他更新的工作。他更新历史,他更新每一个蒙救的人,他更新教会,他也更新宇宙万有。直等他一切旨意成全,那时,他要宣称他的荣耀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21:5) 我们既然与神同工。 相似文献
62.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正确崇高的一神信仰,放射着中国古人的生命之光,他们探索到了这位惟一神明的存在;也以理性之所及,把对神的崇敬提高到了一个鲜明的位置。 先辈们的理智澄澈如寒潭;他们的心灵高洁如秋月。据我所知,其它几个寥若晨星的文明古国,如印度、埃及、希腊、罗 相似文献
6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佛教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产生了广泛、深刻、持久和决定性的作用。要使佛教文化在新的境遇下因应时代的挑战,承继传统,焕发生机,更加有力地参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4.
65.
66.
2011年9月23日上午,由山西省社科院发起,豫、皖、鄂、湘、赣等六省社科院联合举办的中部社科院长论坛在太原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中部崛起。来自中部六省的和北京、山东、广西、吉林、武汉、太原的社科院院长和专家出席了论坛。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出席论坛并作了重要讲话。本次论坛是中博会的先声,是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家峰会。 相似文献
67.
Gilbert综合征是肝移植术后中、远期高胆红素血症一个罕见的病因.目前,在我国肝移植领域还缺乏对本病的清楚认识,当移植受者罹患本病时,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诊治及合理的解释,造成患者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本文详细阐述了本病的定义、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后,旨在提高广大业内人士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8.
朱熹和王阳明就"大学之道在亲民"的"亲"字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朱熹强调的是对民众的教化,"亲"应作"新";而王阳明强调不仅要对民众进行"教",更要对民众的生计给予关怀.注重从物质上对民众进行"养","亲"不能只解释为"新".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认为明德、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政不亲民则明德不明.因此,王阳明在治世中表现出了重教、贵生、富民的爱民情怀.但是由于王阳明的政治立场的限制,他的"亲民"思想并不彻底,不可能在为政活动中一以贯之地践行. 相似文献
69.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宗教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它相关所形成的冲突是许多冲突中的一部分。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与宗教的冲突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胡适不相信任何宗教派别中的“超验绝对”和宗教引致人类至善的承诺,他虽然没有专门写一部拒斥宗教的书,但在他的著论中,基本上前后一贯地强调了对宗教的拒绝和反对。那么,胡适没有成为任一教派的信徒,拒绝“超验”性“神”的存在,否定宗教体验的价值,其基础何在呢?或者说,是什么东西支持他走向无神论,使他远离“超验领域”而一去不… 相似文献
70.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中,玄学的基本问题大都与“有无”,“自然名教”和“言意”这三对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大量论述,而整体上能作为玄学主题之一的生死问题,既没有被凸显出来,也缺乏系统的考察。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付出努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疏理直学生死问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玄学生死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特性。在中国哲学中,“生死”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提出和讨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是很著名的,而庄子哲学则拥有一种创发性和相当成熟的生死观念。继此之后的秦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