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亲组织的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s,UPB)指员工为了其所属的组织利益而从事有违伦理的行为。研究探讨了组织承诺与UPB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组织承诺与内化道德认同、象征化道德认同对UPB的影响存在三元交互的关系;组织承诺对UPB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内化道德认同/高象征化道德认同者中。  相似文献   
33.
以Gawronski & Bodenhausen(2006)提出的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为基础,分析情绪在内隐态度向外显态度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积极或消极),分析了不同情绪下个体对薯片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对其在五分钟内食用薯片数量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外显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结果;而内隐态度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受到情绪的调节,积极情绪下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消极情绪下内隐态度不预测行为结果。因此,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降低了个体对内隐态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促使个体基于内隐态度直接构建外显态度,从而使得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研究最后分析了情绪影响内隐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4.
梁亮  吴明证 《应用心理学》2009,15(4):334-338
探讨了婚姻关系中自尊、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冲突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86名被试完成了自尊、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冲突与婚姻满意度问卷。结果发现:低自尊导致了高情绪表达冲突,且高情绪表达冲突不利于伴侣的情绪表达和婚姻满意度;自尊通过情绪表达和情绪表达冲突影响婚姻满意度;男性的情绪表达冲突高于女性,且自尊通过情绪表达冲突影响婚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在男性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5.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完美主义进行了测验研究,同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内隐完美主义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内隐完美主义效应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倾向;(2)内隐完美主义测验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3)内隐完美主义和外显完美主义是相对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36.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06,29(3):580-582,531
本文试图考察IAT效应和它的测量对象即概念联系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本研究提出了IAT效应和概念联系之间对应关系的形式化模型,并根据这种形式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具有操作性的检验方式。研究发现:IAT效应主要反映了概念间的相对联系,支持了IAT效应和概念联系的对应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37.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通过IAT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的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2)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8.
研究探讨了家庭仪式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研究构建了以社会联结和自我控制为链式中介的家庭仪式影响幸福感的假设模型,并采用修订的家庭仪式问卷、社会联结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幸福感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仪式与社会联结、自我控制、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联结与自我控制在家庭仪式促进幸福感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个体因为自己或内群体成员的不道德行为而面临道德失调,为了维持积极的道德自我形象,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道德自我调节策略以减少道德失调。在道德决策阶段,通过道德许可来缓冲预期的道德失调。在行为评价和责任归因阶段,通过道德规范的动机性遗忘来避免道德觉察,也可以通过道德切换、去道德化、道德推脱等认知策略将不道德行为合理化。在反馈调节阶段,通过道德补偿、道德清洗等行为策略以恢复道德自我形象或通过道德掩饰来避免道德形象损失。最后探讨了道德自我调节过程的系统性、灵活性特点及其不利后果,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0.
亲组织的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s,UPB)指员工为了其所属的组织利益而从事有违伦理的行为,涉及员工对组织的忠诚与个人道德品质两个方面。本研究探讨了服务型领导与UPB的关系以及个体道德认同在其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服务型领导和员工UPB间呈倒U型关系;且服务型领导与UPB的关系受到内化道德认同的调节,当员工内化道德认同较低时服务型领导与UPB呈倒U型关系,而象征化道德认同并不调节服务型领导与UPB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