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哲学既然是从希腊开始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学问,后来日本在遇到这门学问时对它采取容纳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难免的了。但是正如康德所说:“人(除非是历史的)决不能学习哲学,就理性来讲,充其量也只能学习进行哲学研究”,哲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将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通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即超越论的主观性.一切真正的科学都必须从这种科学中寻求它们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们的一切方法的、一切其他原则的最后来源.胡塞尔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表明,这一思想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哲学史中的统一动机,并且已在历史上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胡塞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这种超越论主观性的领域.他称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彻底的纯粹的对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自然态度的"非自然的"态度.但是胡塞尔在这里提供的不仅是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而且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有关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即现象学还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和谐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和谐是物质现实和认识的发展过程的一个的必要成分”,“是辩证法规律、首先是对立”统一规律作用机制的一定环节”;和谐概念应被“当作在研究共产主义一般规律时在方法论方面一个最重要的‘支撑点’。”因此要“把和谐的思想导入哲学概念的结构本身及其相互关系之中。”这种提法反映了修正主义哲学家想把近年来的各种矛盾调和论用一个新概念概括起来的企图。第二部分说明和谐概念与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作者装出一幅公允的面孔,既反对斯大林忽视对立统一规律的统一性方面,也反对斯大林的批判者过分强调统一性。但他终于漏了马脚,认为后者“正确地注意到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统一与和谐在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机制中的特殊作用。”因为“生活本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通过联合(融合)的办法克服某些非对抗性矛盾。”作者一面说没有对立面的斗争,就不可能有发展;一面又说矛盾各方面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自己发展”,“起着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的作用”,而和谐就是“统一的发展了的形式”。第三部分谈“和谐的统一”的特征。作者认为和谐的统一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其统一中矛盾双方都是进步的,并且双方都促进发展。作者一方面认为和谐之中有差异和矛盾,但又说什么“只在所有各方面都互相一致的地方才发生和谐。”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矛盾没有破裂,没有飞跃和衰落,“而是按照一定节奏和谐地解决的。”  相似文献   
14.
著者首先分析,然后批判梅洛-庞蒂的遗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他指出,梅洛-庞蒂的某些关键性概念,如象“世界的肉”,是有问题的。他以“人的内在性”概念反对梅洛-庞蒂的含蓄的一元论。他证明,语言交往现象和道德生活现象只有借助于“人”的范畴才是可以想象的。著者得出结论说,被梅洛-庞蒂称作“人之内的形而上学东西”预先假定了一种极易对彻底外在性的要求作出反应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一章中(《联系问题在哲学史上的概况》)中,仔细地考察了联系概念在从古至今各哲学体系中的发展。在第二章(《考察的客观性是研究的基本原则》)中,作者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证明:“对联系这个哲学概念进行研究,首先要求确定它的客观意义。”这里谈到了保证人达到客观认识的客观前提;指出了那些制约着所谓认识的主观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范畴在哲学史上形成和发展的顺序的角度考察辩证法诸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作者首先评介了苏联哲学界在解决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方面的几派意见,即:图加林诺夫把事物——关系——属性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当做决定性关系,契尔特科夫等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当做决定性关系,谢伊托夫等从范畴所反映的个别物质构成物的普遍方面出现的顺序出发确定范畴的相互联系。作者认为,这几派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企图仅仅从范畴是反映现实的普遍的方面和联系的观点出发解决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而没有考虑到范畴也反映着认识发展的确定的规律性。但是只有考虑到范畴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才能制定出范畴间相互联系的原则。因此作者同意比布列尔和科普宁的意见,他们在制定范畴体系的时候,不仅注意到范畴反映客观现实的普遍方面和联系,而且还注意到范畴反映着认识发展的确定的规律性。范畴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但并不一定是一个跟着一个地出现的,有一些范畴是同时出现的,但出现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应当把范畴同那个使其内容得到充分发展,并使这一范畴具有典型形式的认识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从哲学史的观点看来,范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作者顺序地分析了古希腊和近代西方哲学之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史从研究个别的东西、它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开始,过渡到思考个别的东西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运动),以后又过渡到认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构成物的存在、运动和相互联系的普遍条件。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把因果性、形式、内容、必然性和规律提到首位。然后哲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阐明所观察到的世界现象的基础(始因)上边,转移到阐明作为运动、发展和本质的普遍源泉、作为所研究客体的一切必然方面和联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上边。最后作者认为,这种认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应当成为制订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阿申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的主要流派》一书(1960年出版)共分八章,这里略去了1.导言;2.为垄断资本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学;8.结论。其它各节也有所删节。所译出的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的主要流派,作了一定的分析批判,同时也暴露出作者本人的某些修正主义观点。作者认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所从之出发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具体说来就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不可知论、存在主义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人格主义哲学的多元论。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要流派:一、自然主义学派,其中包括:生物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二、心理社会学,其中谈到这一派的原子论、实在论、模仿论;着重分析了两个主要流派——行为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或新弗洛依德主义)。三、技术治理论,技术决定论;指出两种倾向:一是对生产力增长感到恐惧,一是把技术当成偶像去崇拜。特别谈到技术治理论、管理人员革命论、原子社会学等三个流派;四、经验社会学、微观社会学、人的关系的社会学。作者认为,力图逃避对社会生活现象作理论分析、回避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从事一些具体的琐碎的社会学研究,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学危机的一种表现。而现在他们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企图重新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生活的唯心主义图式。最后作者指出,真正的出路在于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把对社会生活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同社会生活个别方面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而这就是真正的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基础这个概念的内容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写道:“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借以树立起来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那个现实基础。”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一书中也对基础下了类似的定义:“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为真正的基础,而各该历史时代的法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的,同样,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观念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当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最近几年,在我们文献中就基础的概念中包含些什么内容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概念“结构”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195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在巴黎举行讨论会,使这个术语精确划一,以便把它纳入社会科学术语辞典;1962年出版了《结构一词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和用法》一书,这本书是由一些关于各个知识领域的单篇文章组成的。这部书之所以需要,是因为“结构”这一概念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有多少作者就这一题目写文章,它就有多少种意义。拉丁字“Structura”是从动词“Struere”(构成)来的,本夹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后来这个词的意义显著地扩大了,它被看成和“形式”、“系  相似文献   
20.
一在现代被提出并得到发展的哲学思想当中,关于妥当性(Geltung)的问题,无疑是最显著而又最根本的问题,正如E.拉斯克所主张的,它必然是明显赋予20世纪哲学界以最根本的新生命,并引起最根本革新的问题。然而妥当性哲学,今天仅仅是趋向于逐渐发生的时机,它的根本思想今天还不能说已经确立了。围绕这种根本思想有许多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和不同的意见,作为整体的发展决不能认为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从哲学界(其中特别是德国哲学界)总的趋势来看,妥当性哲学就不单单是巴登学派的思想,如果将妥当性这一概念扩展而言,显然也可以将它看成哲学界的中心思想和根本倾向。在这里我试图对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