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6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生命与生活     
黄国清 《天风》2017,(5):6-7
<正>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盏。经文:约10:10,15:1-8;可10:45;太5:13-16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乃是造物主眼中的主题,因为他一切创造都是为了人类,他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类,神透过人类的生命与生活来彰显造物主的伟大、慈爱、大能与荣耀,也透过基督徒的生命与生活来建立更美好的世界。在英语中  相似文献   
52.
英氏祖孙三代一门三俊。英敛之是《大公报》创办人,他是满族人,天主教友,世居北京。他学识修养均佳,亦为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在中国新闻界、教育界素有地位。英敛之很开明,他把儿子英千里送到英国留学。英千里毕业于伦敦大学。英千里教友精通英、法、西班牙等国文字,保持中国人本色。抗战期间,英千里参加抗日地下活动,曾被日寇逮捕。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市教育局长。40年代末期,英千里去台湾,夫人及儿女留在大陆。英千里在台湾主持台湾大学外文系,著名的台湾作家白先勇、陈若曦、余光中、於黎  相似文献   
53.
复刊十五载 九六逢百期──祝贺《中国穆斯林》杂志出版发行100期本刊特约通讯员马文,刘守刚斗转星移,新月更明,1996年第1期《中国穆斯林》杂志适逢第100期,实属难能可贵而又可喜可贺。忆往昔,由于左的干扰,杂志于1960年停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54.
海城真寺自养有保障马文辽宁省海城真寺兴办自养事业始于1984年春,他们在市政府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关怀和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下,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并始终不渝地坚持"看准"、"抓实"的原则,历经十余年的努力,使寺办自养一步一个脚印的踏上稳步...  相似文献   
55.
认识论的研究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认识论研究者深思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认识论繁荣的必由之路,就是迅速实现从普通认识论到文化认识论的转换,把人的认识当作认知文化进行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色审视所有古老的和新生的认识论问题,尽快构筑文化认识论的理论大厦。普通认识论是笔者使用的一个新概念,用以指称那种离开文化,从纯粹认知的角度研究认识(即把认识当作纯粹认知进行研究)的认识论。它一般探讨下列五个问题:认识的源泉问题,即物质世界与主观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的可能问题,即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的关系问题;认识…  相似文献   
56.
中国佛教的心[日]木村孝著张文良译编者按:本文是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木村孝先生今年在东京大学的一篇讲演稿,反映了日本佛教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看法。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法音编辑部的意见。近代以来,日本学术界非常重视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资料收集极为丰富,研究领域非...  相似文献   
57.
据《人民日报》1987年2月28日迅记者许青报道:党的宗教政策不会因为中央的人事变更而改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仅仅限制在共产党内,宗教界不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不要把宗教界的内部之争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当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讲完上述这段话时,为招待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代表而举行的茶话会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58.
59.
60.
“古远”这个名字被媒体炒热是在他与余秋雨打官司之后。正是因为这起官司,古远成了名人,也成了大忙人,他的生活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余古之争”成了“近年世界华文文化界最火爆的一件事”。然而透过传媒运作的猎奇策略和社会舆论的围观心态给该事件带来的浮躁成分,拨开种种纷扰的遮蔽,应该如何冷静地看待这一文人之间的对话,是炒作、文人相轻还是其它?这种争执和纠纷的关键问题究竟在哪里? 他们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借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本刊记者在威海见到了古远教授, 并且有机会与他做了一次详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