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1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本文认为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首次全面地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并在合同的订立、解除以及合同效力处理等具体规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既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要求 ,也是对政府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处理合同纠纷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2.
随机性问题,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某些领域,早已为人们所关注,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是在人类思维、哲学认识领域里的研究,似乎还是一个空白,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实际上,随机性概念作为“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全新范畴。  相似文献   
133.
徐平轩,名国治,安徽省石埭县人。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一(1890.8.16)出生于石埭县乌石垅徐村(今为乌石乡徐村,已并入太平县)。徐村位于杨仁山居士故里杨家村西面三里。两村杨、徐二姓世代通婚,关系密切。徐平轩早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安庆等地从事佛经刻印、流通及慈善赈济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至1966年主持金陵刻经处工作。1967年病逝于安徽原籍。  相似文献   
134.
薛玉秀 《法音》2020,(2):56-60
一、引言十九世纪中叶,佛教传入美国。佛教因其包容性、平等性和哲理性等特征被美国民众所接受。诸多报刊、杂志纷纷介绍佛教,述评佛教思想的社会价值,这给美国人接触和了解佛教提供了方便,也给处于矛盾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支柱及心灵慰藉。著名文化学者谢青桐认为:"佛教带着异国情调的东方神秘主义浪漫观念,刺激了美国哲人、诗人、艺术鉴赏家,以及早期世界宗教学者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35.
巧对     
清人梁章钜,一生著述颇丰,酷爱楹联,曾先后集录《谧联从话》《楹联续话》《楹联剩话》和《巧对录》多卷。  相似文献   
136.
去年夏天,金陵刻经处老主任徐平轩居士之子徐延陆示我其父于1931年编印的《石埭徐杨贤证居士遗徽集》一册。展阅之际,发现书中的序、记、传、赞等多为当代高僧大德和学者名流的手笔。其中有谛闲、太虚、印光的作品多篇。查检《谛闲大师语录》(台湾和裕出版社,1999年1版)、《太虚大师全书》(台湾《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80年11 月3版)、《印光法师文钞》及其《续编》、《三编》(台湾华藏佛教图书馆印赠,1997年 11月版),发现《遗徽集》中所载多为佚文。欣喜之余,亟抄录之。计有:谛闲大师佚文两篇(…  相似文献   
137.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一书,是20世纪20年代唯物史观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蔡和森吸取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拉法格著《财产及其起源》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通过考察家庭、财产、国家的起源与进化,对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介绍和阐发。蔡和森的这一工作,开辟了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人类学古史研究方向,深刻影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展,对于唯物史观中国化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现时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8.
正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之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承认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以往数千年中国哲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从鸦片战争起被卷入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