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1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兴趣.故事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通过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情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常被我们小学英语教师采用,名曰“故事教学”.  相似文献   
102.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索社会保障感受与不道德行为的关系,及焦虑在其中的作用。用三个实验对假设进行检验,实验1和实验2探索社会保障感受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实验3则进一步探索焦虑在其中的作用。回归分析表明,社会保障感受可显著预测人们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保障感受越低人们的不道德行为越多; 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低社会保障感受会促进焦虑的产生,继而增加不道德行为。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索并证实了社会保障感受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微观心理机制,拓宽了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价值研究视域,为未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保障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不仅哲学家,而且若干自然科学家也对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問題产生了一种非常濃厚的兴趣,这些自然科学家从他們的实驗研究出发,也過到了这个問題。显然,对于这对范疇的研究,我們过去常常沒有給予足够的注意。由于人們依据的出发点和材料不相同,在这个問題土,曾經出現过一些不同的意見,这些意見虽然不是相互对立的,然而却从不同的角度着重强調了問題的不同的方面,因此始終都沒有完全避免了片  相似文献   
104.
康德之后的两种思维范式——谢林与费希特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谢林还是费希特?”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从近三十年来研究费希特与谢林的学术兴趣的高涨中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这种兴趣并不单纯具有历史性质的事实中看出来。我们要研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这两位思想家争论的关键何在?另一个是这场争论对我们的时代具有现实意义的原因何在?一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那场在1800年前后发生于谢林与费希特之间,并且很快就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哲学争论,决不能用“从主观唯心论过渡到客观唯心论”的简单模式加以解释。这个模式是对德国唯心论的传统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5.
成年  李岩梅  梁竹苑 《心理科学》2014,37(4):1008-1015
权力指控制有价值资源及他人行为结果的相对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权力不仅是等级制度的核心概念,一种结构变量、社会关系的基础属性,还是一种心理属性,即知觉到自己有能力影响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发现促使研究者愈发关注权力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本文在分别综述了权力效应三种心理机制(趋近系统激活、心理距离增加、诱发控制错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总结了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与拥有权力的人(以下简称掌权者)的认知、动机、情绪乃至判断、决策、行为间的关系,并尝试阐述了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与促进集体利益繁荣这一权力产生初衷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现状,就权力各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心理机制如何运作、文化与心理机制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在马克思文本中,"人的本性"(das menschliche Natur)与"人的本质"(das menschliche Wesen)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前者主要指人的自然属性,后者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因此,无论是把这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混为一谈,还是用后者消解乃至代替前者,都不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的丰富内涵。在对马克思人的本性的解释中,一个悬而未绝决的争论点是,在马克思那里是否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概念。为了消解这一文本解释中的争论点,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V.维纳布尔所代表的"人的本性的无限可变论"与N.杰拉斯所代表的"人的本性的永恒不变论"。相比之下,笔者发现,N.杰拉斯的观点更为符合马克思文本原义和思想主旨。不过,即使是N.杰拉斯的观点也止步不前,缺乏对类的存在(Gattungswesen)概念的哲学史、思想史的深度检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进一步回溯表明: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的类(Gattungs)概念成为阐明人的本性问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7.
本论文借助于标准化开放式访谈法对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的基督教信仰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压力或危机事件的触发是现阶段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网络的示范和导引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因素,“神迹”或“特殊的感应”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具有催化作用,教义与礼仪通过对信仰者人格的转换逐步实现其信仰的内在化。本研究认为,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系统的非平衡状态会使宗教成为替代或补偿性因素而为更多的人选择,但宗教徒的信仰内容中所包涵的不仅是神秘的宗教经验,而且集结着许多世俗生活的需求和渴望,需要理性客观地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主动性人格、自我监控与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我监控量表对339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监控上的得分与主动性人格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人格与自我监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及五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主动性人格和自我监控能显著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其中主动性人格能够单独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34%变异,自我监控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4个分量表有显著预测作用,能解释2%左右的增益方差。  相似文献   
109.
以大学生为对象,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研究了大学生社会面子意识、冲突处理策略与人际关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社会面子意识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面子意识与协作策略呈显著负相关,协作式冲突处理策略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协作型冲突处理策略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度,社会面子意识负向预测人际关系满意度; 低社会面子意识大学生在协作策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争面子意识、高护面子意识和高社会面子意识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0.
正许多年来,我一直喜欢一个词——情窦初开,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我曾多次默想:属于我的那份刻骨铭心的初恋缘于何时,又是如何草草收场的?我属于晚熟的一类人,在忙忙碌碌的学习生活中,我波澜不惊地走过了小学初中,步入了三年的师范生活。虽然那时已是十六七岁的莽撞少年,但我仍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虽然我对爱情一无所知,可是渴望邂逅一场纯美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