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德国古典唯心论发展史中,费希特是一位民主主义者和重要哲学家。在政治方面,他批判过封建专制主义,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哲学方面,他把康德的二元论改变为主观唯心论,把康德曾经视为谬误逻辑的辩证法发展为合理的认识方法,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恩格斯写道,“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89页)当我们用历史的观点考察费希特的思  相似文献   
102.
格奧尔格·克劳斯(Georg Klaus 1912—1974)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12年出生于纽伦堡的一个工人家庭。青年时期在爱尔兰根学习数学、物理学与哲学。1928年参加德国共产党。因为从事反法西斯活动,1933年底被捕,并被关入达豪集中营。战后在德国统一社会党组织中做领导工作。1950年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升为这个大学的哲学教授。1953年调往柏林,担任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并主持逻辑与认识论讲座。1961年当选为德国柏林科学院院士,并任该院哲学所所长、哲学部主任和控制论部副主任。1959年和1964年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科学奖。1974年7月29日因病逝世。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在为他逝世所发的  相似文献   
103.
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部主任克劳斯最近发表了《控制论与社会》(柏林1964年)一书,把他过去在《从哲学观点来看控制论》一书中所发挥的“唯控制论”观点进一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问题上。这里译出的是他这部近著的第一章第一节。作者讨论了用数学方法、系统理论、模型理论和方框开关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控制论可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和方法,说什么“系统地和自觉地应用控制论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服务,这将会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为列宁从根本上进一步发展了的方法,并有助于更进一步详细地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4.
这篇文章是讨论形式逻辑不矛盾律与辩证矛盾规律的关系问题的。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既不在于形而上学地否认辩证逻辑,也不在于诡辩论地抛弃形式逻辑,更不在于两种逻辑之折衷主义的混合,而是在于两种逻辑的相互过渡。作者认为,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上,我们描述本质的各个表现形式并把它们中的每一个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性,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且充分的;在第二个阶段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本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依据对本质所作的辩证分析,从本质推演出各式各样的现象,这时不矛盾律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作者认为,反映现象的内在同一性的思维必须按照不矛盾律来进行,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对立统一的思维则必须按照辩证逻辑规律来进行。辩证逻辑规律包含了形式逻辑规律,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从属环节,正如相对论力学规律包含了古典力学规律、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包含了价值规律一样。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是阐明不矛盾律过渡到辩证矛盾规律的联结性环节,正如洛仑茨转换是阐明古典力学规律过渡到相对论力学规律、劳动力的二重性是阐明价值规律过渡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联结性环节一样。切尔尼克批评了一些修正主义哲学家(沙夫、巴特斯、柯尔曼)在“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面前退却”,他们“责难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些场合使用了‘逻辑矛盾的’陈述”。作者讨论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列宁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中的三个辩证逻辑矛盾的表述方式,说明在思维中有两类逻辑矛盾,一类是正确思维中不应有的形式逻辑矛盾,一类是反映客观矛盾的辩证逻辑矛盾,而这类逻辑矛盾在正确的思维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符合于真理的思维的必要规律。  相似文献   
105.
曾国藩终身注重家庭教育。他要曾家子弟在修“心”、修“身”、修“行”上砥砺磨炼,以成“贤人”,达“家道长久”之目的。曾国藩带有浓厚封建宗法意识的家教思想在今天已不完全适用,但其表现出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仍具强大之生命力,当为今人所借镜。  相似文献   
106.
成年  李岩梅  梁竹苑 《心理科学》2014,37(4):1008-1015
权力指控制有价值资源及他人行为结果的相对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权力不仅是等级制度的核心概念,一种结构变量、社会关系的基础属性,还是一种心理属性,即知觉到自己有能力影响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发现促使研究者愈发关注权力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本文在分别综述了权力效应三种心理机制(趋近系统激活、心理距离增加、诱发控制错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总结了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与拥有权力的人(以下简称掌权者)的认知、动机、情绪乃至判断、决策、行为间的关系,并尝试阐述了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与促进集体利益繁荣这一权力产生初衷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现状,就权力各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心理机制如何运作、文化与心理机制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7.
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决策中个体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检验和深化传统决策理论。文章回顾了近十年决策个体差异研究的主要变量(人格、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和年龄)和研究结果,并简要总结了该类研究的背景、研究范式和理论意义。这些研究一致发现个体差异变量对决策过程、决策表现等具有影响作用,说明个体差异与决策加工中复杂的人-情境间联系有关。文章提出,未来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决策情境、情绪和决策主体的理论模型,以期对个体差异在决策中的作用做出更好解释  相似文献   
108.
“德国是一个富于哲学思辨的国度,又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研究德国哲学对于推动整个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无疑会超积极的作用。我们希望本刊多少能在这一方面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翻开新创刊的《德国哲学》(半年刊,湖  相似文献   
109.
人生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谋生与乐生。 “谋生”是一个苦涩的词语,意味着忍受、付出、疲劳、无奈、受气、披星戴月、流泪流汗……谋生是人之为“人”的必须本事,会谋生才不会成为社会的负累,才能担当家庭的各种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0.
安乐死暂行条例(草案)(建议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安乐死行为,依法施行和管理安乐死,促进死亡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安乐死即安乐地死亡。安乐死是优化的死亡状态,即用科学的方法对人的死亡过程进行调节,解除死亡痛苦,使死亡状态安乐化。第三条 安乐死基于人道原则,以解除死亡痛苦为唯一目的,维护公民的死亡尊严。第四条 安乐死是死亡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人类自身生产文明化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公民应当树立科学的生死观,崇尚文明死亡,反对和消除死亡愚昧和愚昧死亡。第五条 公民有享得安乐死的权利。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