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5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大师风范,学者胸怀--写在《汤用彤全集》出版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代学术大师汤用彤先生的全集出版了,这无疑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 汤用彤先生学贯中西,著述精深,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晚年虽因行政事务等原因而不能操笔,但他为我们留下的有关汉唐佛学与魏晋玄学、印度哲学等方面的宏著,至今成为我们研究者必读而难以超越的奠基之作,读之而受益无穷。我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中有关汉晋隋唐部分的内容,就是以杨先生的著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虽然读起来很吃力,但是却有缘进入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知道怎样去读书。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有关魏晋玄学的,…  相似文献   
22.
23.
儒家与生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起人按语· “儒家与生态”讨论会于 2 0 0 2年 8月 5日在北京举行 ,这是一次小型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作为“当代中国思想论坛”第二次会议 ,由《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共同发起。参加讨论的有任继愈、汤一介、杜维明、余敦康、张立文、蒙培元、聂振斌、余谋昌、李德顺、郑家栋、李存山、张学智、卢风、雷毅、白奚、乔清举、黄玉顺、张志强、张利民、彭高翔、陈静、郭沂和任文利 ,此外还有一些博士生参加旁听。  相似文献   
24.
儒学是宗教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解决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要从“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开始。儒学所说的天, 是指宇宙自然界,它是一切生命的创造之源,因而具有神圣性,但不是神。天有形而上的超越 层面,但不是超自然的绝对实体。人是天之所生,又是德性的存在,人以完成其德性实现与天 德合一的境界,可说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决不是离开现世人生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在儒学中 只有一个世界,没有两个世界。儒学有敬天思想,包涵着深刻的宗教精神,但不是神学宗教。 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  相似文献   
25.
一、关于“回到原点”的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我提出“回到原点”,又说“回到原点,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未来。”这是一个“处在明显的矛盾之中”的说法。“回到原点”就是回到过去,怎么能走向未来?这里涉及到如何理解“原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27.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必将涉及到思维方式的问题,因为思维方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最高凝聚或内核。换句话说,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任何文化现象(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从事文化活动的社会主体创造的,传统  相似文献   
28.
王阳明的良知说既确立了其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又宣告了理学已开始解体,而理学解体的帷幕是由他的大弟子王畿正式揭开的。一王畿曾经说:“师门致良知三字,人孰不闻?惟我信得及。”(《遗言付应斌应吉记》,《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十五。以下简称《全集》)意思是,在王门弟子中,只有他才真正领会了良知说  相似文献   
29.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探索传统文化走向现实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对传统与现实本身的理解,社会变革中的实践与传统的关系,传统向现实转化中的方法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机制,典籍文化和制约现实生活的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对传统批判继承中的理解和解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吸收,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化发展中的接受与传播,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将促进哲学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此,本刊辟“传统与现实问题研究”专栏,做为探讨这些问题的园地。实际上,传统与现实问题不仅是个“史”的问题,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哲学其他分支学科甚至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都会涉及的综合性理论问题。因此,我们诚望学术理论界的同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30.
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其德性学说及其批判精神独具特色 ,并影响到宋明以后的儒学发展。除了孔子及原始经典之外 ,诸子百家之学皆在其批判之列 ,其中 ,宋代的性命之学 (亦即心性之学 )是其批判的主要对象。一叶适对当时盛行并成为儒学主流思潮的性命之学的批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性命之学的先验超越根据的批判 ,认为这种学说无法经受实际生活经验的证明 ,只是后儒的一种臆测和想象 ,他称之为“影像”。这种影像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追根溯源 ,他将宋代性命之学追溯到《大学》、《中庸》、《易·系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