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1、规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是以“改变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己任的“新唯物主义”;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的科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22.
历史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客观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黑格尔毕生关注的焦点。奥伊则尔曼指出:“黑格尔注意的中心始终是人类历史的辩证法。”R·S·哈特曼甚至说:“历史哲学是黑格尔体系的顶点。”R·J·兹伯特认为:“黑格尔是文明社会所造就的最伟大的历史哲学家,现代所有关于社会变化的哲学和社会学都打上  相似文献   
23.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本来,借助于“社会有机体”这个中介理论,可以逻辑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社会和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这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解上发生两个偏差:(一)仅仅把社会有  相似文献   
24.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5.
世纪之交,以其解构主义而享有盛名的德里达不仅继续葆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性,而且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  相似文献   
26.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浪潮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涌动:生活在变、观念在变,一切都在变;兴奋、惊愕、困惑,期待……袭扰着每一个人。由王于教授主编的《大转变时期》(下称《大转变》),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融、详实的资料,论述了这场急剧、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大变革的礼赞和对旧体制的否定融为一体,真实的描述和哲学的反思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些思想体系,它们产生于某个特定的时代却并非专属这个时代,相反,它们具有跨时代的特征:马克思哲学就属于这些为数极少并且具有恒久铁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活在工业社会,但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作了“准确”的预见(参见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6页);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因此,兴盛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马克思哲学。马…  相似文献   
28.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自1982年出版、1984年再版以来,以其观点明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论述简洁的特点深受高校师生的欢迎。但近年来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新进展也表明,该书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了更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更好地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需要,李淮春、王于、郭  相似文献   
29.
30.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直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总纲。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在等同的含义上用“自然历史过程”表述社会历史过程,他只是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历史具有“相似”的一面。相似不等于相同。本文拟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对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